正文 第2章 靈魂的螢火(1)(3 / 3)

十年前,她還隻是個滿頭金發的小丫頭。

深秋的一天,小女孩挎著一隻小籃子,在樹林裏撿拾樅果。一條幽靜的小路上,她突然看見一個穿風衣的陌生人在散步,看樣子是從城裏來的,他望見她便笑了……他們成了好朋友,陌生人非常喜歡她,幫她摘樅果,采野花,做遊戲……最後,陌生人一直把她送回家。就要分手了,她戀戀不舍地望著他:我還能再見到您嗎?陌生人也有些惆悵,似乎在想心事,末了,他突然神秘一笑:“謝謝你,美麗的孩子,謝謝你給了我快樂和靈感,我也要送你一件禮物——不,不是現在,大約要十年以後……記住,十年以後!”

小女孩迷惘著用力點點頭。

時光飛逝,森林裏的樅果熟了一季又一個季,那位陌生人沒有再來……她想,或許大人早就把這事給忘了吧。

小女孩也幾乎把這事給忘了。

此刻,達格妮什麼都明白了。那曾與自己共度一個美好秋日的,就是眼前曲子的主人:尊敬大師的愛德華·葛裏格先生。

音樂降落時,少女流淚流滿麵,她竭力克製住哽咽,彎下身子,把臉頰埋在雙手裏。那一刻,她覺得自己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

演出結束了,達格妮再也抑製不住激動,她像一隻羞紅的小鳥,朝著海灘拚命跑去,似乎隻有大海的胸懷,才能接納內心的澎湃。

在海邊,在六月的白夜,她大聲地笑了……

巴烏斯托夫斯基如此評價道:“有過這樣笑聲的人是不會丟失生命的!”

最初讀到這個故事,我立即被它的美強烈地攝住了。被大自然的美,童年的美,少女的美,尤其被它通體洋溢的那股幸福感,旋渦一樣的幸福……(後來我才知,大師賦予這首曲子的主題,恰恰就是“女孩子的幸福”)

這樣的經曆,對一個孩子的靈魂將產生多麼高貴的影響啊!少女明亮的笑聲中包含了多麼巨大的憧憬,多少對生命的信心、感激和熱愛……誰也不會懷疑,這個幸運的少女會一生勇敢、善良、誠實……她會努力報答這份禮物,她要對得起它,不辜負它!她決不會墮落,決不會庸俗,決不會隨波逐流……她會用一生來追求美,她會在很久以後的某個夜晚,深情地將這個故事講給子孫聽。她會在彌留之際,在同世界告別的時候,要求再聽一遍那支曲子……

後代也將像她一樣熱愛這支曲子。和她一樣,他們是不會丟失生命的。

一切美好得不可思議!

這是我所知道的,由音樂送出的最爛漫的花籃,最貴重的成年禮。而達格妮,也是世上最幸福和幸運的少女。

(2001年)

從生命到罐頭

很多時候,生命的“成長”表現為一條從簡單到複雜、從明晰到混沌、從纖盈到臃腫、從搖籃到罐頭的路徑。

對少年心理有著誘惑和塑造功能的並非課本,而是成人世界的生活模型和價值麵貌。不管少年的天性如何純真,無論童年教育多麼詩意和美好,一旦他離開童話和教室,麵對實際的社會挑釁與競爭敵意——尤其生活的諸多不公、複雜人際和“潛規則”,在經曆了短暫的驚愕、迷惘、沮喪、失措後,他便開始了適應世儈秩序、遵守集體契約的人生實習。

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追逐“成年”的遊戲中,一方麵,他為自己的稚氣惴惴不安、羞愧難當,陷入深深自卑——他狠狠撕毀童年的名片,宣布與之決裂;一方麵,他潛心觀察那些成人榜樣,仔細揣摩,暗暗效之,惟恐模仿得不像,惟恐不知深淺不合規矩不對路數……漸漸,他開始以“成熟”“穩重”自居,以嘲笑同輩的“幼稚”“單純”為能事了。

至此,在其心目中,他才真正“長大”。他為自己終於換來的“老道”沾沾自喜,引為生命資本。其實,“老道”又何嚐不是“勢利”“圓滑”“乖巧”“投機”“見風使舵”“趨炎附勢”的同義語?可惜,他已不覺有何異常了。即使他童心未泯,良知猶存,偶爾也會對某些陰暗和不公露出憤懣,但這並不改變什麼,為了保全自己,他同樣會向“複雜”妥協、對“臃腫”微笑、向“齷齪”獻媚、與“潛規則”合作,甚至倚仗俗惡擴充自己的生存實力和地盤……

褪去了天真,生命也就失去了生動,剪掉了羽翼。當一個人的靈魂因饑餓而狼吞虎咽——並因不節食而變得臃腫,他就真的衰弱了,生命亦變得可疑。就像煮熟的扇貝,你已聽不到濤聲,嗅不出海的氣息了。

生命終於變成了“成品”。一個個兒童排著長隊,由教父們領著,經過“學校”一級級甬道,走向“社會”這座熱氣騰騰的孵化器。終於,一隊隊的商人、官員、買辦、得意者、落魄者、蹣跚者、受難者——手執各種證件、履曆、薪袋、訴狀、合同、標書、欲望計劃……魚貫而出。

凱斯特納說:“從前他們是孩子,後來長大成人,不過現在他們又是什麼樣的人呢?”

是啊,什麼樣的人呢?

冷漠、猜忌、等級、敵意,取代了愛、信任、平等和友誼,溫柔變成了粗野,輕盈變成了濁重,慷慨變成了吝嗇……生命變成了罐頭。

生命就這樣詩意地開始,又這樣臃腫而可恥地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