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重磅文,全篇白話而就的文字,看著心潮澎湃,熱血沸騰,不遜文言文的之乎者也。其實從宋代起,隨著文化文學的興盛,也會有很多人用白話文去撰寫文章,而這部分人就是宋朝“勾欄瓦舍”裏那些進行文化表演的人,例如說書人等等,他們表演時所用的底本,也稱為“話本”,就是融合了當時的文言文與白話文,形成了一種不僅字數精簡而且更易懂,一種新的文言體,也就是白話小說。到了元代時,元雜劇的興起,加速了白話文言體的普及。到了明朝時,朱元璋下聖旨往往用白話文,要求抵禦倭寇時聖旨中就是這樣說的“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夥來了,殺了再說。”彡彡訁凊
早在春秋以前的商周時代,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是不大的,人們撰寫文章時為了使文章更為工整簡潔,才把文言文作為專用的書麵語言使用,而文言文其實就是古人將商周時期的口語簡化後形成的。但是這時候的人們即使是用文言文日常說話,即便是沒有學習過的人也能聽懂。隨著時間的發展,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長年的撰寫習慣以及撰寫規定等已經讓古人撰寫文章的文言文定型了,在以後的數千年裏也幾乎沒怎麼變過。
但是白話文是日常使用的語言,與定型的文言文不同的是白話文一直在產生變化,變化的方向就是越來越方便以及通俗易懂,變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移民的影響,各個地方的白話文相互交流融合,例如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導致語言產生了變化,像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等等,等到了唐朝之後,此時的白話文與文言文分離的更為明顯,人們平時說話和寫文章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在科技技術低下的古代來說,寫白話文還真不容易寫,因為用字太多了,同樣的信息含量,如果用白話文,可能會比文言文多出一倍的文字數量。在古代的造紙術沒有問世之前,古人寫字時用的材料多數都是竹簡,這些材料製造麻煩不說,而且還價格昂貴,重量也沉,即使是家中富裕不缺這些材料,書寫的過程也比較費勁。因此古人為了省錢、省力、省時,寫文章的要求就是能省字則省字,一切往惜字如金的方向上靠攏,而恰巧文言文就是最為符合這種惜字如金模式的,因此古人在書寫時用文言文也就成了首選。
等到東漢時期發明了造紙術,宋朝又改進了印刷術,紙張對人們來說沒那麼貴了,而且寫的時候也比當初刻字時輕鬆多了,原來書寫時不利的條件已經沒了,為何還是用文言文呢?其實原因就是文化的傳承性和習慣性,古人自小讀書起都是用文言文已經形成一種習慣,而且文言文定型後格式穩定,言簡意賅,而人們習慣了也就不容易更改了。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裝逼點,古代的讀書人還能用這種文言文來提高自己日常的格調,以此來區分自己與普通人的不同之處,而曆史上讀書人的地位也是隨著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分離,從而變得越來越高,比如能識字的普通人跟真正的讀書人區別,普通人讀出來不明白是什麼意思,而讀書人一看就懂,這樣一來讀書人地位肯定會變高,這也是通過文化差異獲得優越感的一種形式。
目前除了話本,雜劇本,黃書,小書外,采用白話文的隻有《大明時報》了,一般的文人是不屑去看這種讀本的,可是當《大明時報》這一期發出後,就不淡定了,內中內容豐富不說,那個話本小說的連載很是引人,第一回說的是南宋初年,政治昏庸。江北生民塗炭,江南卻是一片歌舞升平。亂世之下,百姓對朝廷的腐朽義憤填膺,懲奸除惡的武林俠士層出不窮。一個風雪交加夜,全真派大俠丘處機被官府追殺逃至牛家村,結識了兩位忠良之後楊鐵心與郭嘯天。不料卻給郭楊兩家招來殺身之禍。郭楊兩位的內人都已身懷有孕,腹中胎兒得丘道長賜名郭靖和楊康,並以短劍為信物義結金蘭。誰知禍從天降,逃難途中郭嘯天被奸臣段天德所殺,其妻李萍被官府捉拿。楊鐵心倒在血泊中,妻子包惜弱被一群黑衣人劫持。丘處機發誓要為忠良報仇雪恨,救出遺孤。
第二回,包惜弱醒來發現救自己的人原來是風雪之夜自己所救之人,但她萬萬沒有料到此人就是大金國六王爺完顏洪烈。丘處機追段天德至臨安法華寺,責令法華寺長老焦木大師交出段天德。焦木大師無奈之下在醉仙樓設宴,請來江南七怪做和事佬,醉仙樓上丘處機認定是焦木與段天德狼狽為奸,與江南七怪以內功鬥酒,雙方各顯神通,這一切都被完顏洪烈盡收眼底。為查明真相,丘處機協七怪一同來到法華寺。雙方出言不遜大打出手,就在兩敗俱傷之時,段天德出現了。
開場二回就這麼地驚豔加曲折,看後讓人八爪撓心地,那麼第三回會是什麼樣......。特別是在酒樓、茶莊等場合,幾本《大明時報》已經不夠看了。
夥計說道“汪公子小店就此一本,隻能在店內看們不能帶出店外。”
樓上有人喊道“小二、小二,你家有那個叫《大明時報》嗎?先拿來看看。”
“這位客官,小店有《大明時報》,可被先來的汪公子再看,請客官稍後,等汪公子看完即拿過來。”
還有已經看過的食客正在私語,諸位同窗好友,那個,那個江南七怪一個是瞎子,一個是聾子哈哈笑死我了。
古人平時沒有什麼娛樂,如今有了這份《大明時報》多了一份話題,又是用通俗白話文,不管是有功名的書生還是平民百姓,這就是娛樂,都能找到喜歡和關心的版麵文章。連不識字的讓識字的讀出來聽。這就熱鬧了,每日裏就有人在這些勾欄、茶莊、酒樓裏麵讀報,特別是那些說書先生,每日改讀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