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班級環境(2 / 2)

(三)空間規劃

班級環境建設的空間規劃要處理好四對關係,即顯性與隱性的關係、立體與平麵的關係、整體與個別的關係、固定與變化的關係,這四對關係的核心就是聯係,教師要努力地增強不同形式的班級環境元素之間的聯係,不斷提高環境對特殊兒童多維度施加的整體教育影響。

三、班級環境呈現

班級環境呈現的一般原則是安全、自然、美觀、有利於互動,而特殊原則是因地製宜、順應變化、張揚個性。教師要根據教育目標和特殊兒童不同的興趣、需要和身心發展特點,以特殊兒童喜歡的方式呈現兒童化、審美化、教育化的班級環境。

(一)在色彩上,應以色彩豔麗的純色為主班級環境色彩

在視覺上應當充分表現出童趣美,讓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童年的溫馨與美好。班級環境中的色彩應以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做到既豐富又協調,豔而不繁,豔而不亂。環境色彩宜單純,接近自然,這樣的色彩令純潔的孩子們產生豐富的想象:廣袤無邊的綠色草原、密密的森林、遼闊的藍天、飄浮的白雲、蔚藍的海洋和可愛的小動物們。這些單純、源於自然的色彩,易使閱曆淺短的特殊兒童產生共鳴、易於理解,便於他們欣賞、借鑒、表現。特殊兒童們喜愛明快的色彩對比,活潑好動的特殊兒童從中可以感受到色彩變化的節奏和共鳴。

在為特殊兒童創造對比、跳躍的色彩同時,應考慮畫麵的整體美,采用較大淺色塊支撐,可使畫麵既有局部美的變化又有整體協調感,能解決特殊兒童班級一堵牆麵內容多、色調不易統一的問題,使環境更具藝術化。

(二)造型上,應以稚拙、簡潔為主要表現手法

造型圓渾、墩實、稚拙、簡潔的美術造型最能吸引特殊兒童,因為尚未完全走出視覺模糊階段的特殊兒童,對圓渾的造型能淋漓盡致地感知。墩實、稚拙的模樣令他們產生更多的關注和憐愛,簡潔的美術造型,可以吸引特殊兒童的感知。同時由於造型概括、簡潔,繪畫操作過程相對簡單易行,更適用於特殊兒童班級布置環境內容多、更換周期快的需要。對於特殊兒童班級環境的設計,在滿足兒童使用功能的基礎上,還應滿足兒童富於幻想的、多變的要求,增添趣味性。

(三)內容上,應創設符合特殊兒童心理要求的環境

特殊兒童往往對不熟悉的環境感到害怕,熟悉的環境容易使特殊兒童產生安全感和歸屬感。在走廊、樓梯懸掛的是特殊兒童作品,還有特殊兒童活動、演出的照片,教師的兒童畫等。這些作品被特殊兒童所熟悉,色彩鮮豔,符合特殊兒童心理特點,更能培養特殊兒童的審美情趣。

而且,看到自己的作品展出,特殊兒童更能增加一份成就感、自豪感。

研究證明,用特殊兒童熟悉的玩具、用品等把班級環境布置成“家”,可以很好地緩解特殊兒童的分離焦慮,減少恐懼感,解決特殊兒童的入校適應問題,使特殊兒童能很快地融入特殊學校集體生活中。

(四)方式上,應依據教育需要呈現

具體的呈現方式有:①專題呈現,即根據特殊兒童當前學習的一個重點來建構牆麵環境與材料環境,以保證單位時間內特殊兒童的學習效益。②一次性呈現,即將特殊兒童一次活動或一個係列活動的成果一次性發布,這比較適合特殊兒童作品展出和進行階段性活動小結。③持續呈現,即環境創設由一個小的切入點展開,伴隨著特殊兒童的活動不斷豐富,逐步形成一個具有主題的環境,這比較適合於反映特殊兒童生成性的學習過程。④根據活動組織形式呈現,即根據特殊兒童學習活動的形式以集體、小組、結伴、個別的形式呈現他們的學習成果。⑤根據活動內容變化的需要呈現,這主要體現在特殊兒童操作材料的提供上,即相同的材料由於活動功能的不同,其呈現的方式也應有所不同。⑥根據特殊兒童表達方式的特點呈現,即根據特殊兒童選擇的記錄活動的符號來呈現特殊兒童的學習成果。⑦以交流為目的的呈現,即教師選擇出特殊兒童個體學習過程最有價值的內容加以整理,以一種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在環境中,以此為線索引發特殊兒童間積極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