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特殊學校環境概論(1 / 3)

一、特殊學校環境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和物質條件的綜合體。特殊學校環境是指在特殊學校內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物質與精神要素的總和。它是由特殊學校的校舍建築、設施設備、教職員工、特殊兒童以及各種信息要素,通過一定的教育觀念、文化習俗所組織、綜合起來的一種教育空間、範圍和場所。這種空間、範圍和場所既是物質的,又是人文的;既是開放的,又是相對封閉的;既是保育的,又是教育的。

特殊學校環境按其性質可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兩大類。特殊學校物質環境是指特殊學校內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有影響作用的各種物質要素的總和,包括校舍建築、校內裝飾、場所布置、設備條件、物理空間的設計與利用、各種材料的選擇與搭配等。特殊學校精神環境指特殊學校內對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切精神要素的總和,主要包括教育觀念與行為、特殊學校文化氛圍等。特殊學校物質環境是以教育目標為出發點,根據不同年齡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教育內容、教育重點,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布置的。因此,特殊學校物質環境是特殊學校精神環境的載體,特殊學校精神環境是融合於特殊學校物質環境之中的,是通過物質環境的物質化、具象化而呈現出來的。

二、特殊學校環境的特點

(一)環境的教育性

特殊學校作為專門的特殊兒童教育機構,其環境創設與其他非教育機構有著顯著區別。它是根據特殊學校教育目標以及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精心創設的。在特殊學校教育中,環境創設不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實現教育意圖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根據不同年齡特殊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結合教育內容、教育重點,統籌安排、合理布置,將教育意圖隱含其中,讓環境說話,讓環境引發特殊兒童的行為。環境是課程的載體,是師生對話的媒介,是教育交往的底板。教育在環境中進行,特殊兒童在環境中互動,特殊兒童在觀察、操作中探索和思考,增進了對環境的認知,培養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了運用感官認知和運用語言交往的能力。

(二)環境的可控性

特殊學校環境與外界環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特殊學校環境的構成處於教育者的控製之下。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社會上的精神和文化產品、各種兒童用品等在進入特殊學校時經過了精心的篩選甄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有利於特殊兒童發展為選擇標準。另一方麵,教師根據教育的要求及特殊兒童的特點,有效地調控特殊學校環境中的各種要素,維護環境的動態平,使之始終保持在最適合特殊兒童發展的狀態。教師通過對環境的調控,為特殊兒童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特殊學校環境的教育性與可控性之間是相互聯係的,環境的教育性決定了環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確的標準和方向,而可控性又保證了教育性的實現,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製約的關係。

三、特殊學校環境的影響因素

(一)物質條件

物質條件包括特殊學校的場地、校舍設備、材料、空間結構等,是特殊學校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教師與特殊兒童在校活動的物質基礎。物質條件與特殊學校教育的關係十分密切,影響與製約著特殊學校教育的質量。特殊學校是特殊兒童重要的生活環境與學習環境,具備基本的物質條件,是特殊學校環境創設的基礎,也是特殊兒童發展的基本需求。特殊學校環境的創設,必須考慮滿足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基本需要,擁有保證特殊兒童在校進行滿足各種基本需要的設備、設施與條件,結合特殊學校的各級教育目標,科學合理地選擇材料與安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