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經2(3 / 3)

【注釋】①為無為:以“無為”來為。第一個為,意動用法。後麵的“事”、“味”用法與此相同。②大小:以小為大,同後麵的“多少”,“報怨以德”句式、用法相同。

【譯文】以“無為(不妄為)”去作為,以“無事(不興殺伐)”去做事,以“無味”去體會。以小為大,以少為多,以德報怨。處理困難從容易處著手,做大事從小事做起。聖人始終從小事做起,不圖大,因而能成就大事。假若輕易許諾,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過分容易,必然麵對很多困難。所以,聖人多把問題看得難一些,也就沒有困難了。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①,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②;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③,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④,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注釋】①泮(pàn):溶解。②累土:堆積的土丘。③之:助詞,無實義。句子“為者敗之”,可做“為者,敗也”解釋。④欲不欲:以沒有欲望為欲望。第一個欲是動詞,意動用法,表示以……為欲。第二個欲為名詞,欲望,不欲就是沒有欲望之意。

【譯文】事物安穩時容易保持,還沒有發生時容易謀劃,鬆脆時容易溶解,微小時容易分散。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就處理好,國家還沒有動亂之前就治理好。合抱的大樹,從細小開始長成;九層高的台閣,從一堆泥土築起;千路的行程,開始於腳下的第一步。妄為的人必然失敗,執有的人注定失去。因此,聖人不妄為所以不敗,不執有所以不失去。百姓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謹慎開始,謹慎結束,就不會失敗了。因此,聖人把沒有欲望當做自己的欲望,不以難得的貨物為貴;學習別人所不學習的,彌補別人的過錯,以此輔助萬物順其自然,不妄加幹涉。

【原文】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①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知多。故以知治國,國之;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②。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注釋】①明:使動用法,使……精明。②稽式:準則、法式。稽,通“楷”。

【譯文】從前,遵循“道”的人,不讓百姓精明,而讓百姓淳樸。百姓難於治理,因為智巧太多。智巧治國,將是國家的災難;不用智巧治國,將是國家的福音。懂得這兩種方法的不同,也是治理國家的一條準則啊。永遠了解治國的準則,就是“玄德”了。“玄德”深不見底,遠無邊際,和萬物一起循環往複。然後,達到“大順(非常順應自然)”的境界!

【原文】江海所以能為百穀①王者,以其善下②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注釋】①穀:峽穀。②下:活用為動詞。處於……之下。後麵的“上”“後”“先”用法與此相同。

【譯文】江海能成為百穀之王,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方。要想處於領導者的位置,必須用言語對人民表示謙下;要想當領頭人,必須把自己的身子處在百姓之後。因此,聖人領導者雖然地位居於人民之上,而人民並沒有感到受到壓迫;領先於百姓,而百姓並不感覺受到侵害。天下的人民樂意推崇他而不感到厭惡。他不爭,天下便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原文】天下皆謂我①大,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注釋】①我:代指“道”。②肖:像。

【譯文】天下人都說“道”博大,不像一般事物。因為博大,所以不像一般事物。如果像,“道”就顯得渺小了。“道”有三樣寶物,一個是慈,一個是儉,一個是不敢為天下先。因為慈愛,所以勇敢;因為儉省,所以能擴大;因為不敢為天下先,所以能成為萬物的領導者。舍棄慈愛談論勇敢,舍棄儉省談論擴大,舍棄謙讓談論領先,便無可救藥了!慈愛用來作戰,戰爭可取勝,用來防守,城池可固。上天要救誰,就用慈愛來保衛他。

【原文】善為士者,不武①;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②;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③之極。

【注釋】①武:逞能。②與:上陣廝搏。③天古:可理解為天“道”。

【譯文】善於帶兵打仗的將領,不逞能;善於作戰的人,不發怒;善於打敗對手的人,不與敵人正麵廝殺;善於用人的人,很謙下。這叫做不與人爭的美德,這叫做駕馭別人的能力,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