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德經2(2 / 3)

【原文】以正治國,以奇①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②昏;人多伎巧③,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注釋】①奇:出其不意的方法。②滋:更加。③伎(jì)巧:技巧、技藝。伎,通“技”。

【譯文】用正規的方法治理國家,用奇特的戰術打戰,用虛靜的策略對待天下萬物。我憑什麼懂得要這樣呢?根據:天下的忌諱越多,百姓就越貧困;百姓擁有的武器越多,國家就越混亂;人的技巧心思越多,怪事就越多;法令越森嚴,盜賊就越多。所以,聖人領導者說道:我不妄為而百姓自我教化,我守持虛靜而百姓自我純正,我不興殺伐而百姓自我富強,我沒有貪欲而百姓自我淳樸。

【原文】其政悶悶①,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③,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釋】①悶悶:愚昧的樣子,暗含順其自然,無為而治。②缺:通“獪”(kuài),獪猾、狡猾。③劌(guì):割。

【譯文】政治上順其自然,百姓就會淳樸。政治上嚴酷,百姓就會“狡猾”。禍福相互倚靠、潛伏啊!誰能分辨它們的界限呢?這是沒有準則的。正可能變為邪,善可能成為惡。人們迷惑於“禍福相互倚靠、潛伏”的道理由來已久了。因此,聖人方正而沒有棱角,銳氣十足而不傷人,正直而不放肆,光芒四射而不耀眼。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嗇①。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②,長生久視③之道。

【注釋】①嗇(sè):愛惜。②柢(dǐ):樹根。③久視:引申為長久存在。

【譯文】治理國家或養護身心,沒有比愛惜精力更為重要的了。愛惜精力,得以能夠未雨綢繆;未雨綢繆,就是不斷地積“德”;不斷地積“德”,就無所不克了;達到無所不克的境地,便無法估量他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具備了這種無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掌握治理國家的道理了,有了治理國家的道理,國家就可以長久維持。這就叫做根深蒂固,長久存在的道理。

【原文】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立①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②焉。

【注釋】①立:治理、創建。②交歸:都得到歸屬。交,共同;歸,歸屬、專任。

【譯文】治理國家就像煎煮小魚一樣。遵循“道”治理天下,妖魔鬼怪都不靈驗了,而且傷不到人了。不僅如此,聖人領導者也不傷人。兩者都不傷人,“德”就有了歸屬。

【原文】大國者下流①,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注釋】①下流:河流的下遊。②牡:鳥獸的雄性,與“牝”相對。

【譯文】大國像江海一樣,謙居下流,天下便會歸順。大國像雌性那樣,以守居下位,以虛靜戰勝雄性。因此,大國謙讓小國,就可以使小國歸附。小國謙讓大國,就可以得到大國的庇護。誰謙讓,就對誰有利。大國不要過分地壓迫小國,小國不要過分奢望投靠大國。雙方都能如願以償,那麼,大國應該謙讓。

【原文】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①尊,美行可以加②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③以先駟馬,不如坐進④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注釋】①市:交易、換取、博取。②加:超過、淩駕。③拱璧:雙手拱抱的大璧,由此引申為古代的一種獻禮。“拱璧以先駟馬”,拱璧的禮儀在先,駟馬的禮儀在後。後用來比喻輕禮在先,重禮在後。④進:進獻。

【譯文】“道”是萬物的奧妙,有能耐的人視之為寶物,無能之輩也受它的保護。美麗的言辭可以博取別人的尊重,崇高的行為可以淩駕於別人之上。不善的人怎可舍棄“道”呢?於是,在天子即位,三公設置的時候,盡管有拱璧在先,駟馬在後的禮儀,還不如把“道”進獻上去呢!自古為何以“道”為貴?不就是:有所希求就會得到,有所罪過就會免除嗎?所以,天下以“道”為貴。

【原文】為無為①,事無事,味無味。大小②,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