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我更關心作為公眾人物的他,每個階段他的表現都是世人能看到的。雖然他晚年的表現引來了許多非議,但我依然認定他在大是大非麵前,至少就我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還是無虧的。錢穆先生曾對弟子辛意雲教授說:“看曆史要有能力從曆史大事去把握,評價曆史人物主要看他在曆史大事中的作為,以及對大事的影響,不能隻看小事。”我想這就是“同情之理解”,對金庸同樣要這樣看。因為某種原因,我無法將他在一些曆史大事中的表現如實寫出來,這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他的公允評價。
此書初版十年來,我繼續搜集有關的材料,其間有兩次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訪學,瀏覽了《明報月刊》、《明報》(縮微膠卷)、《明報周刊》等金庸手創的報刊,他的下屬石貝女士等人的回憶也提供了許多新材料,他們對他的生活習慣、個性、口才等都有第一手的具體回憶。此次修訂,我增添了大量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他一生的黃金時代(1959年—1989年)的內容,對於解讀他生平的一些重大抉擇能作出更具說服力的回答。對他早年在衢州中學,在《東南日報》、《時與潮》半月刊、《大公報》的學習、工作,也有許多新收獲。另外,全書在篇幅上也有大增大刪,刪去的章節主要是他賣掉《明報》以後的晚年歲月,此時他享受盛名、鮮花和聚光燈,對時代已沒有多少真正的影響,時代在他身上也少有印痕,雖然他始終是媒體關注的對象,對於傳記來說卻是無足輕重的。我不知道,十年後完成的修訂本是否已真實地寫出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命運,但我已盡力。錯誤和不足之處,我完全負責,請方家和讀者朋友隨時指正(我的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感謝丁東老師和丁寧大姐,感謝金鍾兄、董炯明兄、錢鋼兄、蔡詠梅大姐及樊百華兄、陳遠煥兄、餘國明兄、應輝兄、巫少飛兄等師友為我提供的珍貴幫助,感謝老大公報人的後人王芝琛先生、許乃玲女土幫我複印內刊《大公園地》,如今王芝琛先生去世已有六年半。感謝百歲老人章克標先生為我答疑解難,他是傳主初一時的數學老師,如今他去世已有五年半了。我還要感謝董晉之在港大給我的幫助,感謝浙江省檔案館、杭州市檔案館、衢州市檔案館、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感謝我的妻子曹麗蓉和兒子傅陽一直以來給我的愛與理解,這本書的初版和修訂版之完成,離不開你們,我對此充滿感恩,願耶和華祝福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