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我若離去,後會無期(3)(1 / 3)

一個男人麵對一個遠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國的雪萊,在戀愛的季節,也不是一個樂觀的兆頭。所以,最終林徽因沒有選擇徐誌摩,幾乎可說是命中早巳注定的事情。

當胡蘭成用一塊磚頭,把張愛玲變成被砸暈了的快樂女孩的時候,梁思成正在為林徽因清理前麵路上所有可能絆倒她的雜木亂石,有時候,還會被林徽因用磚頭砸一個兩眼發黑。婚姻是一座城,它可以圍困你,也可以守護你。

梁思成的寵愛和包容宛如青山一樣堅挺豁達。他是山,林徽因是水,纏纏繞繞,不離不棄,他是陪伴林徽因一生的人,給了她最大的保護。最重要的是,他相信林徽因,相信她的自持,相信她對自己的感情和坦誠,更相信聰明如她,一定可以把握好這種微妙的距離。如果沒有這毫無保留,難能可貴的信任與支持,像林徽因這樣的女子,一定是眾女人攻擊的對象。

當年身在北平的冰心女士,就曾寫下那篇《我們太太的客廳》,意欲譏諷林徽因。碰巧林徽因從山西考察唐朝古建築回來,聽聞此事,她無惱亦無怒,不動聲色送了一壇子隨身帶回來的山西老陳醋過去,謝女士隻能暗自叫苦。

後來被人詢問,冰心女士說此文不是譏諷林徽因,而是暗示陸小曼的。林徽因更是搖頭否決,她送山西老陳醋,是碰巧她在山西考古回來,她和冰心是朋友,就送過去表達心意。不記得誰講過,文壇真有名女缺乏婦女幽嫻的品德。林徽因一直比較窮困,但她的窮困,屬於那種遊移憂患之中的大氣人格。包容著別人所不能包容的,無視著眾人無法忍受的。她就是白蓮,帶著清新的香,風起風落,挺立依舊。

其實“太太的客廳”是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的一個聚會場所。是一個漂亮的家。這裏經常聚會的人有新月社的詩人,也有《晨報》副刊的編輯和作者,比如沈從文、蕭乾、金嶽霖、李健吾,還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學界的許多親朋好友。當時,身在其中的費慰梅回憶說:“除了其他人以外,其中包括兩位政治學家。張奚若是一個講原則的人,直率而感人。錢端升是尖銳的中國政府分析家,對國際問題具有濃厚的興趣。陳岱孫是一個高個子的、自尊而不苟言笑的經濟學家。還有兩位年長的教授,都在其各自的領域中取得了突破。在哈佛攻讀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李濟,領導著中央研究院的殷墟發掘。社會學家陶孟和曾在倫敦留學,領導著影響很大的社會研究所。這些人都和建築學家梁思成和老金自己一樣,是一些立誌要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中國的過去和現在的現代化主義者。”

顯然這是一群飽學之士,他們學貫中西,多才多藝。他們各有各的專業方向,又有共同的理想追求,後來都成為中國第一流的學者、專家,成為自己學科的帶頭人。他們獨立於腐敗的政權,絕不同流合汙。但他們卻是一些以天下為己任、關心國家大事、懷抱一腔愛國熱血、具有良知和責任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目標是教育救國,通過奉獻知識,傳播現代思想,改造未來國民,達到將中國帶入現代文明社會的目的。他們與梁啟超、林長民的最終目標一致,通過自己的奉獻期望一個民主、現代國家的誕生。但他們又都鄙視政治,不與政治同流合汙,他們更願意鑽研自己的學問,為後世留下自己的探索成果。

試來想想,三五好友,聚集一處,坐在溫軟的沙發裏,喝茶談天,更像是魏晉時期的清談。就是在這個1930年代北平文人墨客趨之若鶩的中國式文學沙龍裏,女主人林徽因,仿似偶爾調皮被罰下人間,帶著法術的仙女,詩意點點,腳步輕盈。揚起手中的綠柳枝條,輕輕一甩,就輕鬆布置了這一切。她是帶著光來到這世上的,她婉麗的容貌、玲瓏的心、橫溢的才華、機巧的語言,五彩斑斕地裝點了她的人生。沒有人會不仰望,會不動心不失魂。

蕭乾在《一代才女林徽因》裏說,“徽因得了很嚴重的肺病,還經常得臥床休息。可她哪像個病人,穿了一身騎馬裝。她常和費正清與夫人費慰梅去外國人俱樂部騎馬。她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是用感情寫作的,這很難得。’給了我很大的鼓舞。她說起話來,別人幾乎插不上嘴。別說沈先生和我,就連梁思成和金嶽霖也隻是坐在沙發上吧嗒著煙鬥,連連點頭稱賞。徽因的健談,絕不是結了婚的婦人那種閑言碎語,而常是有學識、有見地、犀利敏捷的批評。徽因從不拐彎抹角、模棱兩可,也從來沒有人記仇。我常常折服於徽因過人的藝術悟性。”

在這個“太太沙龍”裏,大家舒心,溫馨,熱鬧,有趣,是一個靈魂交接,心靈停歇的地方,沒人有會不喜歡。女主人的高貴潔淨,閃耀詩樣的光芒,夢樣的旋律。梁思成醉在其中,他懂得自己給予的信任和支持是明智而值得的。梁思成的睿智和優雅就是一本書,而真正懂得感情,經曆人生的人更願意讀一本溫和的書,淡淡的墨香,深沉如海的情懷。

梁思成用大氣的愛守護了林徽因最寧靜的靈魂,當初結婚的時候,梁思成問她:“為什麼是我!”林徽因說她會用一生來回答這個問題,曾經在沙龍上作為中心人物,被愛慕者如眾星捧月般包圍的她,後來在窮鄉僻壤、荒寺古廟中不顧重病,不懼艱辛地與梁思成考察古建築;名門之後,經曆繁華,慣於被人稱羨的玉葉,在戰爭七年,繁華落盡,困局李莊,親自提了瓶子上街頭打油買醋,寒風咧咧,淒雨涼茶,林徽因從沒有退卻過;當外國友人邀請他們定居美國的時候,這對苦難中的夫婦,想都沒想一口拒絕了,他們說,中國在受難,他們要與自己的祖國一起受苦。此情此景,叫人敬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