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才評價(2 / 2)

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有些企業曾經引進過西方現代的潛能測評方法,確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總的說來收獲不大。大家通用的評價方法,還是依賴於感覺和印象。由於感覺的局限性,特別是由於感覺的不準確性和感覺範圍的狹窄,使我們對人的潛能評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例如,有兩個能力一樣的人,甲有機會管理一個企業,乙則沒有這樣的機會。如果更高層次的崗位需要提拔一個人,憑著他們過去的表現或曆練,我們隻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甲身上。如果甲過去做得很成功,那眼下的升職機會很可能就屬於他了,這就是所謂的“馬太效應”。但是,如果甲做得並不成功,不得已使用了乙,盡管乙沒有管理基層企業的曆練,但憑著他的能力和責任心,可能在工作中彌補缺陷,最後也可能幹得不錯。然而,甲在上一輪抓住了機會,擔任了管理基層企業的經理,使他在這一輪升職機會的競爭中獲得了乙所不具有的優勢。乙在上一輪競爭中沒能獲得機會做一個基層企業的經理,在這一輪競爭時就處於明顯的劣勢,就很可能與這次升職無緣,乃至最後帶著遺憾走到退休。

任何企業的崗位都是有限的,承擔重要職責的機會更是有限,這會使很多有能力的人產生懷才不遇的感覺,因此對企業產生不滿,這是十分正常的。人盡其才是企業努力的方向,但實踐中近乎於“烏托邦”式的幻想。如果讓領導者對員工的感覺參與了對任用對象潛能的評價,那首先就要看員工是否進入了領導者的視野。為什麼會出現“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現象?可能是因為得道者感情用事、心術不正、排斥異己,也可能是因為傳統潛能評價習慣產生了消極的影響。也就是說,出現任人唯親的現象,不一定就是因為領導者心存歹意。也可能確實有人才存在,但卻沒有進入領導者的視野;而進入領導者視野的,就是經常在領導者身邊活動的那幾個人,或者是那些曾經進入領導感覺範圍的人。再加上感覺本身是主觀認識的一種形式,受到很多其他主觀因素的影響,感覺到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就真的具有能力。因此,大家才呼籲健全選人用人的機製,提倡開闊視野、廣納賢才,反對任人唯親,反對用人上的個人專斷!但如何做到讓人才進入選拔者的視野?如何克服領導人的主觀印象對人才評價的影響?確實需要認真的研究,而且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要完善製度建設。不過,過分理想化的期待,總是很難現實化的。就目前看來,即便我們真的建立起看起來完備的選人用人製度,也很難做到“朝無幸位、野無遺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