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裏的孫悟空,由頑石化來,本無俗念,隻因率先躍入水簾洞,被那群猴子擁戴為王。盡管肩負著一定的責任,但花果山的生活是逍遙自在的。後來知道了“有生就有死”的道理,想謀得個長生不老之方,於是就去飄洋過海、訪仙求道。初入塵寰時,對人世間的利益之爭頗為不解。為此,吳承恩寫下了那首描寫人生追求利益的詩:“爭權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隻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如果把人人都看成是這個樣子,不免有失公允。因為,人類中確有舍己為人的,也有甘願平凡的人,籠統地說人們都奉行“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原則,等於把世界看得一團漆黑。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就整個人類的現實狀態而言,詩中所描繪的並不是個別的現象,如此做人和做事的,即使不是全部,也不會是少數。就連孫悟空那樣的猢猻,不也是有了本事就目空一切的嗎?盡管被壓在山下五百年,一旦擺脫桎梏,仍然會故態複萌,總想顯示一下自己的手段。如果不是因為頭上有了個緊箍咒,說不定鬧到什麼地步了呢!正如許多追名逐利之輩,曆經坎坷癡心不改。
返回本真!這是許多人心底裏的呼喚,要真正地做到卻不那麼容易。尤其是那些已經成功的人,不管靠的是艱苦奮鬥,還是完全因為陰差陽錯,當他們擁抱了成功之後,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很少有人能坐懷不亂,更很少有人想回到從前。即使心裏想保持著簡單,往往也是難以做到。因此,返璞歸真對很多人來說隻是個理想,說說而已,隻說不練。因為,在複雜的狀態下重回簡單,需要超乎常人的定力,定力則來自於很高的境界。那些名副其實的大科學家、大思想家、大藝術家、大官及富商巨賈,隻要事業達到了足夠的高度,往往就會對人生做出反思。如果對成敗得失不再那麼在乎,內心就可能回歸簡樸。有些人看起來不那麼成功,可他們自己認為已經成功了,不受與別人之間差距的影響,也可能保持本心的自然。
成功還是不成功?社會上有一般性的衡量標準,但每個人對自己是否成功的衡量不會是一樣的,主要與自我認識有關,也與自己的人生態度和追求有關。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可以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返璞歸真,就是讓內心恢複原始的樸素,從容麵對生活的跌宕起伏,讓快樂如溪水般涓涓地流淌,去灌溉生命的原野,使幸福變得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