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正在家裏看電視,現場直播水立方的奧運會男子遊泳接力賽,美國隊有菲爾普斯參加。這位被稱作“飛魚”的“新水怪”,已經拿到了七塊金牌。如果美國隊贏得這場接力賽的第一名,他就實現了自己的誓言:“在北京奧運會上拿八枚金牌”!聚精會神時,臥室傳來蟬鳴聲,“紋兒紋兒紋兒紋兒——哇”、“紋兒紋兒紋兒紋兒——哇”……反複地叫個不停。以為家裏添了什麼新鮮的玩具,於是起身看個究竟,竟然發現紗窗上趴著個鳴蟬,禁不住一陣激動。多年來,每到盛夏就會聽到這種蟬的鳴叫,卻從來沒有見到過它的真麵目。不知多少次尋聲覓去,或圍著樹叢察看,或駐足樹下仰望,每次都費去很多時間,一直不知道它是哪一種蟬。曾經寫過《夏日蟬聲》,隻是描繪了這種蟬的叫聲,卻不能描繪出它的形象。這次從腹部的角度觀看,發現這種蟬就是蚱蟬。不過,擔心驚飛了它,沒敢靠得太近,而且隔著紗窗,所以看得也不是很清楚。
本來,包裏常放著賓德牌微型相機,用起來很方便。但要把紗窗外的蟬照得清楚些,這樣的小相機就做不到的。於是跑到書房,拿來大相機拍攝那隻蟬。遺憾的是,當回到臥室的時候,紗窗上的蚱蟬已經飛走了。感到很失望,又心有不甘,便上下左右仔細地尋找,看看它是不是還在附近。最後幹脆把頭伸出窗外,結果還是沒有發現蟬的蹤影,想起來有點兒後悔不迭,莫不如當初就用小相機拍照了。有些事情就是這樣,速度往往是最重要的,“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假如你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些,因此耗費一些時間去準備。等你準備好了,機會已經走了,於是就有了“悔不該當初……”的自責。所以,做事要分個輕重緩急。對那些時效性比較強、不確定性很大的事情,一定要當機立斷、毫不遲疑,抓住機會至關重要,準備不充分也沒關係,可以邊做邊進行準備。
從東漢王充留下的文字中,可以看到“捉蟬”、“聽蟬”的相關記載。可見,在二千多年前的漢朝,人們已經開始玩兒蟬了。曆史上,賞蟬屬於雅趣。達官顯貴和社會名流,百無聊賴時以此為樂,琢磨出各種各樣的玩法。唐代文壇有“詠蟬三絕”,一是李商隱的《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站在樹下對蟬說:“你棲息高枝,餐風飲露,難以飽腹,何必發出哀婉的怨聲呢?這樣是徒勞的。徹夜鳴叫,五更時分就會精疲力竭,而那棵碧樹卻毫無表情、依然如故。我官職卑微,像木偶般四處漂泊,故鄉的田園卻已荒蕪。煩請你用鳴聲給我敲響警鍾,我的家境同樣貧寒而淒清。”二是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寫蟬的自白:“我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悅耳的叫聲自梧桐林由內向外地遠播;聲音傳得很遠,那是因為我站得很高,並不因為借助了秋風的力量。”三是駱賓王的《獄中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意思是說:“我被囚禁在獄中,聽到秋蟬鳴唱,不由得浮想聯翩、陣陣悲傷。我的處境艱難,心情愁苦不堪;頭上的白發日漸增多,蟬聲又加重了我的憂思。蟬的日子也不好過,秋天露水太重,它想要高飛是十分困難的;風的呼嘯聲很猛烈,蟬的叫聲全被淹沒了。我的情況就像蟬一樣,本來是清白無辜的,卻沒有人能為我申訴冤屈”!
可見,古人以為鳴蟬餐風飲露、居高聲遠,不食人間煙火,所以才把蟬看成是高潔的象征,並以蟬的高潔比喻自己品行的高潔。清施補華《峴傭說詩》雲:“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可見,文人曆來是各取所需的,跟蟬的本性沒多大關係。假如他們知道蟬是害蟲,是不是還會以蟬自喻呢?也許唯恐避之而不及。我喜歡蚱蟬,主要是因為它叫聲特別,覺得那“紋兒紋兒紋兒紋兒——哇”、“紋兒紋兒紋兒紋兒——哇”十分有趣,所以總想看個究竟,想知道那聲音究竟是哪種鳴蟬所發出來的。午睡的時候,對所有的蟬聲都會有反感,因為它使人心情煩躁,難以入夢,有時不得不關門閉戶。聽說慈禧太後午睡的時候,宮女和太監們經常會用竹竿驅蟬,也就是在院子裏製造驚擾的氛圍,讓樹上的蟬兒不敢鳴叫。不過,蟬的形象還是挺好看的。雖然長相和蒼蠅有些相像,但個頭很大,看上去飄逸,也不像蒼蠅那樣令人討厭。主要是因為蟬離人們較遠,即使對植物有所傷害,畢竟不會直接危害人類,不像蒼蠅那樣圍著人亂轉,落在食物上會傳播病菌。蟬在戶外,平時居於高樹,既不可望,也不可及。一旦有人靠近,叫聲就戛然而止,受到驚擾就會飛得無影無蹤。每當這時,總使人有悵然若失的感覺。假如那蟬兒遍地都是、唾手可得,也許人們也會膩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