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模糊了的歲月(1 / 2)

打開郵箱,收到一份大學同學通訊錄。看著每個同學的名字,還能記起有些麵孔,但有些人的形象已經變得模糊了。年輕的時候,聽說歲月無情,感到很可笑,總覺得像是無病呻吟,或者故作多愁善感。幾十年後,真正體會到了歲月的力量,它已經使許多人和事變得麵目全非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這是孔子對時光短暫的感歎。站在河邊,凝視流水,從而想到光陰飛逝,隻有聖賢才有這般想象力,凡夫俗子往往是渾然不知的。盯著通訊錄,記憶裏浮現出的是年輕的身影;但走在大街上,恐怕有很多人是相見而不相識的。

年輕時,許多人豪情萬丈。放眼未來,認為時間是無限的,道路是無限的,未來的事業前途也是無限的。上大學的時候,學的是文科,理想卻是做個鳥類專家。為了搞清楚鷸的種類,看了許多書,也曾多次實地觀察。在家鄉的河邊見到過鷸鳥,羽毛呈灰、白、黑三色,灰色或黃色的腿,有的腿是紅色的,成群成群地落下又飛起,特別壯觀。最初不知道那是鷸,隻知道它身上沒有多少肉,捕鳥的時候對它就沒什麼興趣。讀中學時,老師講解“鷸蚌相爭”,認真問過鷸是什麼東西,得到的答案是籠而統之的,還是不知鷸長什麼樣。

大學時上心理學課,輔助的課程有人體解剖學,順便講到其他生物,也包括鳥類。有一天,在圖書館看書,裏麵有許多鳥類圖片,才知道家鄉許多鳥的學名,也知道了河邊那種叫做“鷸”的鳥是多種多樣的。這是一種羽毛茶褐色的鳥,嘴和腳都很長,趾間無蹼,常在水邊或田野中捕吃小魚、小蟲和貝類。但如果細分,鷸的種類可就多了,什麼小杓鷸、大杓鷸、林鷸、鶴鷸、翻石鷸、草鷸、濱鷸、反嘴鷸、磯鷸、滕鷸、長腳鷸、蠣鷸、三趾鷸、流蘇鷸、闊嘴鷸,每一種下還有若幹亞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直到今天也沒搞清楚,要成為專家談何容易?

畢業後被分配到企業裏,工作環境不盡如人意,不適應的程度超出了想象。於是決心改變現狀,奮發學習報考研究生,幾經努力才混了張學位證書。遺憾的是,拿到學位後還是要在原單位工作。不是不想改換門庭,而是發現哪裏都一樣,沒有十全十美的單位,更沒有十全十美的崗位,隻有空想是十全十美的,現實中沒有那種“理想國”或“烏托邦”。就自身而言,學過的東西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有用,真正實用的知識少得可憐。給人以這樣的一種感覺:不管是上大學還是讀研究生,學了許多係統的知識,結果卻沒有多少能用得上,似乎就是瞎耽誤工夫!

實際工作通常是簡單的,許多業務是周而複始的,複雜和新鮮事偶而才有。對於常規工作的認識,雖然也需要一定的時間,總體說來並不困難,至少比認識鷸鳥的種類更加容易。不過,要想真地掌握要領,並在工作中駕輕就熟、融會貫通,則必須做出長期的努力。就這樣,在企業裏工作了幾十年時間,也有過幾次工作崗位的變換,但經驗的積累還算是連續的,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也沒有心態上的大起大落,對業務的熟悉如滴水穿石,算得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了,不時對年輕人說幾句具有“指導意義的話”,自我感覺還算良好。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裏說的是他自己的經曆,或者說的是聖人的經曆,凡夫俗子無法與之比肩。而立之年,我成了家,卻沒有立業,甚至仍然不知道努力的方向,即不知業立何處,也不知怎樣立業;不惑之年,迷惑很多,後來經過反思過去,麵對現實有所警醒,為人處事才略顯從容。說到“知天命”和“從心所欲”,現在幾乎不可想象。不知人命,焉知天命?自我認識已經很難,天命就更加難以把握了。難道人到了七十歲就能知天命了嗎?我看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