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所欲,不逾矩”,實際是人生的理想狀態。年輕時可能“從心所欲”,卻容易不守規矩,即所謂“逾矩”,結果會碰得頭破血流,因此被認為“幼稚”或“不成熟”。到了老年,知道了很多規矩,容易循規蹈矩,做到“不逾矩”可能沒有問題,“從心所欲”則變得困難了。當人們步入老年的時候,常常會感到“力不從心”,怎麼可能做到“從心所欲”呢?
人做事情取決於心和力,但人生中心和力卻很難匹配。年輕時心大,精力也充沛。或者因為空想成分太多,或者因為高估了自己的力量,經常出現心比力高的情況,致使做事成功的概率不大。四十多歲,人到中年,人生處於爬坡的階段,工作和家務頭緒紛繁,會明顯地感到力不從心。在這個年齡段,人生很忙碌,不僅會感到體力不夠,而且會感到精力不夠,常有身心疲憊的狀態。人到老年,體力和精力都已經下降了。可以想得很大,但已力不能及,因為力不從心。即使卸去了工作負擔,精神也未必能獲得解放。因為,身體逐漸地走向枯萎,已經不堪承受生命之重了。
人到中年,會明顯地體驗到歲月的匆匆腳步,似乎轉眼間就過了一年。當人們回望過去的時候,記憶停留在遙遠的過去,現時卻完全是另外的樣子。這時,不管身在何處、地位多高或名氣多大,體驗到時光流逝的時候,就會為失去的美好而惋惜,因此免不了落寞和惆悵。無論人們如何努力,也很難做到萬事如意。唐朝的杜秋娘曾經寫詩:“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這首詩說的是對少年的勸誡,提倡的好像是“從心所欲”,希望青少年珍惜光陰。還有一副對聯,像成年人自警:“聚德以仁,處事不逾規矩外;存心忍性,置身常在太平春”!很顯然,如此這般自然會安全,但會很累,也會少了創新的衝動。
人生是短暫的,不過幾十年的工夫,重要的是能夠多做些事情,多做成一些事情,尤其要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無論年老年少,都應該感受到時光的珍貴,盡可能更多地體會“從心所欲”的快樂,同時也要恪守“不逾矩”的原則。俗話說:“盡善難求”!做事的時候可以追求完美,以便少些差錯。當所做的事情有點兒瑕疵,或無法使做事的過程變得完美時,也要善於自我開解和自我原諒,萬萬不可耿耿於懷。實際上,根本沒有完滿的人生,隻有比較完美的人生。做事情也是如此,無法做到盡善盡美,隻能做到比較完美。從這個意義上說,追求完美是可以理解的,但達不到完美也是十分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