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很少設計實踐訓練的環節,更很少能做到邊學邊看、邊學邊練。理工科專業可能好一些,主要是因為設有實驗室或試驗車間。問題是缺少必要的投入,實驗條件缺乏及時的更新,配套的情況也不是很好。有些學校實驗條件簡陋,許多課程沒有試驗,試驗課的比例也不是很大,教師授課隻能坐而論道。假如建立起大學之間資源的共享機製,實驗資源彼此共享,也許情況會好一些,但由於大學分散在各地,如此組織教學有很大的難度,即使能夠互通有無,由於實驗資源短缺,麵對如此規模龐大的學生來說,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所以,對於很多理工科的學生而言,技能的形成主要在工作之後,包括在實踐中鍛煉提高,也包括參加工作後的職業培訓。這無疑增加了企業的成本,也使企業在選人用人時陷入兩難。一方麵,企業急需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麵,人力資源市場上合格人才的供給不足。於是,不得不降低標準,增加儲備,邊用邊培養,廣種薄收。
現在市場上對人才有許多需求,但在大學裏卻沒有培養相應的實用型人才,主要是因為沒有設置相應的課程。如物業管理、慈善事業管理、各種成品的保護和流通、各種實用技術和實用設計等,現行教育如蜻蜓點水。正如商品質量被人們關注,商品的工藝同樣為人們所關注,我國許多商品不僅需要在質量和技術上進行創新,在工藝上更需要推陳出新,大到汽車,小到巧克力,都需要精細的工藝,包括製造工藝,也包括外形包裝,而我們在這些方麵的人才奇缺。我們的學生在考大學的時候,不僅追逐著名牌大學,而且追逐著名牌事業,樹立的理想過於遠大,小的理想不屑一顧,最後難免一事無成。因此,我國教育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存在於大學,存在於中小學,而且存在於社會和家庭。總的說來,提倡人們自幼樹立遠大的理想本來沒錯,但理想的目標應該是具體的、成係列的。我們的教育內容過於寬泛、宏觀、單一和遠大,缺少針對性,也缺少實用性,於是就顯得空洞,容易演化為夢幻。如果一個孩子喜歡玩具,從小就想設計出新穎好玩兒的玩具,這樣的興趣伴隨著他學習,不管是上大學還是自學,他都能夠在玩具的設計和製造上多下一些功夫,最後找到這樣的工作,很可能成為玩具設計的大師級人物。這樣的理想不能說不遠大,但絕不是空洞無物的幻想,最後會成就他輝煌的一生,不是很好嗎?假如對孩子們做一個調查,問一問有誰想成為焊接專家、維修能手、包裝設計師?結果一定不會有多少人有這樣的理想。為什麼?因為我們習慣了大而空洞的理想,通行著大而宏觀的理想教育,人們對具體的目標和實際工作顯得十分陌生,這反映出當代教育的浮躁,長此下去將貽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