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代社會,很多事情需要合作來完成。個人的成長同樣如此,也需要尋求共生和共榮。有時我們覺得自己很聰明,因此產生了自信和自豪。但卻不要忘記,別人的聰明程度未必就比我們差,有些人可能比我們更聰明。堅持我們自己的想法,有時免不了片麵和膚淺。如果聽一聽別人的想法,了解從另外的角度看問題所形成的判斷,就可能減少自己觀點的片麵性,並且會增加認識問題的深刻程度。也許有的人不如我們聰明,但他所看到或想到的對我們可能是有益的。為什麼要保持孤傲而閉目塞聽呢?花園裏的那棵小樹,並非依靠自己的魅力而受到關注的,而是因為雪蓮花開而從中得益。借力,也是獲得成長的有效途徑。
當然,故事中的雪蓮對我們也有啟示作用,主要是它所具有的本性和它對生長地方選擇的過程。作為一種罕見的花種,它的籽粒是貌不驚人的,很少引起人們的重視。然而,當它的花朵迎風綻放時,豔麗照人、芳香四溢,自然會引來無數關注的目光。盡管植株不那麼偉岸挺拔,但在植物王國裏有自己的位置,屬於稀有物種,同樣值得自豪。它首先想選擇與大樹為鄰,在路邊生長,這本來沒有錯;當達不到目的時轉向角落,與小樹為伍,這就屬於順其自然。因為它的本性是不平凡的,所處的位置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對於植株矮小的植物而言,在成長的初始階段與大樹為伍,可能被永遠地罩在樹蔭之下,也會給人以失去獨立的印象。久而久之,它會從大樹那裏得到很多,但畢竟長不成參天大樹。
雪蓮與小樹為伍,不同於“武大郎開店”,並非追求充當矮子群體裏的“高個兒”,以減少自卑的程度。相反,雪蓮與小樹為伍,追求的是與小樹共生,彼此平等、互利互惠,希望可以在未來與小樹共榮。後來小樹長成了參天大樹,雪蓮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因而也體現出了“矮花創造高樹”的奇跡,這和“武大郎”喜歡在矮子堆兒裏感受自己“高大”的心理有本質的區別。對於做人而言,選擇與誰為伍是件大事,關鍵不在於現實的狀態,而在於是否有利於自己的成長,是否有助於自己快速地成長。人們鄙視“武大郎開店”對人才的選擇,主要是因為“武大郎”排斥比他“個兒高的”的人,使人才的選擇受到了限製。除此之外,在那樣的店裏與矮子們為伍,眼光和經驗都會有局限,學到的東西不會很多,成長的速度也會很慢。
企業發展也離不開合作,尤其是一些中小型企業,要想成長為大型企業,合作往往是最短的路徑。改革開放之初,勇立潮頭的人們抓住了機遇,湊上幾百萬成立個企業,每年再做出千八百萬的流水,就屬於了不得的大企業了,於是排在了當地企業規模榜單的前列。三十年過去了,有的企業銷聲匿跡了,有的頑強地存活下來,有的依然高居當地企業排行榜前十名,營業額和利潤的規模卻沒有太大的變化,這樣的“前十名”有什麼意義呢?目前,在我國的許多大中城市裏,都有所謂的開發區和科技園,其中有許多同質的企業,經營的業務幾乎一模一樣,經營的規模都不是很大。如果能夠整合起來,不僅會減少交易成本和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便於規劃更加宏大的未來。可惜,不僅缺乏整合的政治經濟平台,也缺乏主動整合的意識,更缺乏為整合而奔走的企業家。要知道,如果不能盡快地完成企業規模的擴張和企業效益的提升,未來的勝算機會就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