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詩意房廣告(1 / 2)

節後清閑,隨手翻看雜誌,見到李耀軍先生寫的短文,題目叫做《我在這頭,慈禧在那頭》。文章介紹了幾則房地產廣告,覺得相當的莫名其妙。據作者所說,有個地產廣告,上麵畫著一隻獨木舟,廣告詞是:“陶然亭在南,我在北岸。”按理說,這個樓盤應在陶然亭公園北麵,且臨河而建,但卻沒有說離陶然亭多遠,也沒有說究竟在哪條河的岸邊,隻是想讓消費者把樓盤和陶然亭聯係起來,想到一塊兒去。有一天,他和北漂的朋友聊起房地產廣告時,他那個朋友詩興大發,仿餘光中的《鄉愁》,賦詩一首:“老子剛來時,身無分文,住北大宿舍。我在裏頭,陳獨秀在外頭。半年後,日進五十,在八寶山租地下室。我在外頭,烈士在裏頭。現如今,哥們兒失業了,在通州租一平房,與故宮睡同一條被窩。我在這頭,慈禧在那頭。”

文章很短,看完不禁啞然失笑。於是想起了2006年春節晚會上黃宏、鞏漢林等演的小品,那裏麵有兩句台詞,也是抨擊房地產營銷宣傳的:“高檔、高檔,就是讓你高高興興地上當!”“有個包兒就說山,有個坑兒就說水,撒泡尿都說有個泉!”說的確實誇張了點兒,但總的說來還不算過分。隻要走在北京的大街上,撲麵而來的房地產廣告,哪一個是沒有詩情畫意的?時下的房地產廣告,林林總總、千奇百怪,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瞄準了中國人愛麵子的心理,把房子和尊貴聯係起來。至於關鍵之處,如房子的質量、價格的合理性,還有售後服務等等,幾乎都是諱莫如深的。廣告嘛,揀好聽的說,為的是調動起消費者的購買熱情,本無可厚非。然而,當廣告與產品的實際形成巨大反差時,就會具有欺詐的嫌疑,千夫所指就自然而然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有人概括區域文化的突出特點,說“廣東人愛錢,上海人崇洋,北方人敬官”。這屬於社會刻板印象,以偏概全、以點代麵,離客觀情況十萬八千裏。時間過去幾十年了,人們的心理有了很大的變化,愛麵子的特點卻一以貫之,幾千年來都是如此。於是,商家在廣告上精心設計,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確實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因此,當人們譴責房地產廣告時,消費者自己也要反思,房地產開發有幾十年的曆史了,開發商的營銷手段沒什麼變化,為什麼還有人屢屢上當呢?

說到底,消費者自己也是有責任的,即太容易被開發商的宣傳所左右,包括輕信房地產商的廣告,在房子購買的問題上饑不擇食。其實不隻是房地產開發商,所有的商家都是一樣的,很少自曝產品或服務的短處。廣告宣傳更是如此,都是凸顯產品或服務最閃光的部分,即使本來暗淡,也要加上一抹亮色。看看那些化妝品廣告上美女的臉,哪個不像剝了皮兒的雞蛋?現實中有那樣真實的麵孔嗎?俗語說得好:“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怨得了誰呢?與其他產品或服務的廣告相比,房地產廣告也許有些離譜兒了,話說得朦朧、不著邊際,但誰讓你相信了?如果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商品房消費者過分單純,還有情可原。時至今日,經曆了房地產市場的風風雨雨,為什麼還要受騙上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