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法則11: 胃病患者飲食的必知法則——辨清病因,吃對飯(1 / 2)

本文精彩看點:

為什麼說養好胃的關鍵是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做到“少量多餐”,有什麼技巧?

吃飯在溫度上有什麼講究?

胃酸過高或者過低,分別有什麼對策?

我們平時所說的胃病一般都是指在胃黏膜上所出現的各種疾病,我們感覺到胃疼就是胃病,但是有的胃病不一定疼,有的胃病不光是疼還會出血。胃病的症狀不同,嚴重程度不同,而且種類很多,有淺表性胃炎,有慢性胃炎、胃潰瘍,還有萎縮性胃炎等。而無論是哪種胃病,一般都與飲食有關,不良的飲食習慣會導致胃病的出現,所以治療胃病的關鍵在於防護和“養”,而養胃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飲食中更多注意一些細節性的東西,需要我們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具體來說就是我們需要了解自己該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該吃多少以及怎麼吃,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食療。

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

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往往是造成胃病的元凶,就拿飲食習慣來說,有些人偏食,所以缺乏營養,有些人暴飲暴食,要麼就饑一頓飽一頓,這樣會給胃部造成負擔和傷害。有的人吃飯時間不規律,不懂得按時吃飯,這對胃的傷害也很大。所以想要保護好胃,就一定要改掉自己不良的飲食習慣。

生活習慣應該規律一些,這裏不僅僅是指飲食習慣,還包括作息時間的規律,很多人不注意睡眠和休息,經常加班熬夜,要麼就是通宵達旦地玩遊戲不睡覺,這樣也會導致胃病的出現。有些加班工作的人平時飲食很規律,也不存在什麼胃部不舒服的現象,更沒有任何胃病的症狀,可是一旦休息不好,就會導致一些急性胃炎的發作,有些人還會出現胃出血這樣比較嚴重的胃病。

做到少量多餐

對於胃病患者來說,要盡量做到少吃和多餐。當然少吃多餐並不是說把固有的食物分成幾等份,比如說六餐就分成六等份,這樣去分沒有必要。想要防治慢性胃炎的人,應該減少正餐的食量,將多餘的部分用作加餐。分餐量的原則是每一頓吃以前每頓餐量的70%左右的量,比如我們一餐的餐量原來是500克,那麼現在吃400克或者350克左右的量就行了,那部分留出來的量,可以作為兩餐之間的加餐。

加餐的食物可以選擇正餐剩餘的食物,也可以選擇呈堿性的蘇打餅,如果擔心蘇打餅中存在幹燥劑和添加劑,那麼最安全實用的就是饅頭和麵包片,而饅頭效果最好。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吃涼的米飯,會感覺胃部不舒服,但是食用涼的饅頭卻沒有任何問題。我們可以把饅頭焙幹,這樣養胃的效果會更好。加餐的食物可以適當豐富一些,比如說加點水果、酸奶或少量的點心,這樣做沒有問題,原則就是不能過量,不能等到胃完全空到底的時候再去加餐,我們應該盡量使胃酸保持相對平衡。

要合理選擇食物

有些患者為了增加口味,會選擇一些比較鹹的食物,可是太鹹的食物對於胃黏膜的傷害很大,尤其是那些胃黏膜本身就受到損傷的胃病患者,這樣無疑是在傷口上撒鹽,會加劇胃的疼痛,所以很多患者本身並沒有什麼嚴重的胃病,胃部也不存在任何器質性的病變,可是總感覺胃部很難受,去醫院檢查也沒有任何結果。而事實上呢,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他可能吃了太多的鹽,從而刺激和傷害了胃黏膜。

盡量少吃一些刺激性的食物,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很容易引起胃病,比如說辣椒,還有冷飲,尤其是夏天,很多人在吃晚飯之後,或者做完運動之後,總是喜歡吃些冰棍、汽水、刨冰之類的冷飲,而這些對胃部的傷害非常大。還有就是飲食的涼熱差距不要太大,民間有“熱壓涼,叫親娘”,就是說有些人先吃涼的後吃熱的,用熱的來壓住涼的,結果往往會感覺非常痛苦。所以一定要控製好不同食物溫度上的落差,這對胃黏膜的保護很重要。

胃病患者最好在主食上安排自己吃一些發物,比如發糕、饅頭這類的東西。至於米飯,最好吃一些軟飯,不要去吃泡飯、硬飯或炒飯。患者盡量不要選擇粗纖維的食物,像一些粗糧最好不要食用,因為粗纖維的食物不太容易燉爛,而且不容易咀嚼得很細,這樣就容易傷害胃黏膜。一些容易產氣的食物也要少吃,比如紅薯和豆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