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來說,巴菲特並不是很出名的股票經紀人,他的業績也隻是中等水平,也就是說,他沒有任何資本能讓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資金放心地讓他去支配。
盡管巴菲特很需要資金,但他更想堅持他的原則。他不僅僅要求能自由運作客戶的資金,還想絕對地控製它。他不希望任何人幹涉或者過問他在股票上的決策。
如果在巴菲特成為世界第一大富豪之後,沒有人會對他這樣的決定產生懷疑,但是那時他並不是世界第一大富豪,而是剛出道的股票經紀人。
但是巴菲特並沒有因為自己缺少資本而放棄自己的原則,他知道自己的原則遠比資本更重要。他認為真實的結果會比虛偽的承諾更有說服力,他也相信會有人把更多的資本讓他按照他的方式去運作。
巴菲特對他要做的事情從來就是無比地投入,更包括讓他從小就著迷的股票。通過他對所有股票的研究和調查,已經對現有的股票和債券都能做到了如指掌,把每一份財務報告和穆迪的書都能熟記於心,整個股票投資市場就像他對自己的臥室那樣熟悉和了解。他相信沒有人會比他更了解股票市場,事實也是這樣。
結果就像巴菲特預料的那樣,會有人把資金放心地交給他運作。
在格雷厄姆的公司裏,有一個投資者叫霍默·道奇,他是格雷厄姆的崇拜者和追隨者,他問格雷厄姆,誰是你的接班人?
盡管格雷厄姆與巴菲特在股票投資上有著分歧,但格雷厄姆依然把巴菲特當作是他最優秀的學生,所以他暗示道奇,巴菲特就是繼他之後的最優秀的股票投資人。
道奇後來遇到了巴菲特,兩個人簡單地聊幾句之後,道奇就答應投入12萬美元到巴菲特的公司。
1957年的夏天,奧馬哈著名的泌尿科醫生埃德溫·戴維思找到巴菲特,他雖然和巴菲特不熟悉,但他聽別人說巴菲特正在籌集資金,就半信半疑地給巴菲特打了電話,想見見巴菲特。
戴維思把自己信任的親朋好友都召集到他家,讓大家對巴菲特做個評價。
這對急需資金的巴菲特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如果戴維思能把資金投入到他的公司,就是對他的一種肯定,而且就會有更多的人投資到他的公司。
巴菲特到了戴維思的家裏,並沒有像其他需要別人投資的人一樣,把自己的公司和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而是強調他如果得到了戴維思的資金,他不會讓投資人知道資金的去向,除了給投資人一個年度成果總結之外,什麼都沒有。
巴菲特給戴維思的條件是,如果戴維思願意把自己的資金投到他們的公司,那麼也就是他公司的合夥人了,可以得到他賺得利潤中不高於4%的所有部分。其餘的利潤由兩人分成,巴菲特占25%,戴維思占75%。
巴菲特這麼做,就是讓戴維思明白,他不會胡亂地使用公司的資金,因為他的資金也在裏麵。如果他的業績平平或者賠了錢,他就會什麼也得不到,因為這裏麵沒有他的工資、代理費。
巴菲特就是巴菲特,絕對與眾不同,他讓他的投資人最不放心也最放心。
誰都知道,現在的巴菲特最需要資金,但他隻想以自己的方式獲得資金,他把自己的方式看得比他需要的資金更重要,因為他知道,隻有自己的投資方式存在,才會讓投資人獲得最大的利益。最後,戴維思決定投資10萬美元到巴菲特的公司。
巴菲特自己經營公司的第一年,以他自己的賺錢理念和賺錢方式,使公司在道·瓊斯工業指數下跌8%的背景之下,他的投資組合贏利10%。
第二年,他的企業贏利達到41%。到了第三年末,巴菲特公司的原始資金就已經翻了1倍。第五年,他的投資組合就翻了2倍半。
有著成為大富豪野心,30歲就想擁有100萬美金的巴菲特,沒有從奧馬哈最高的建築物上跳下去,那是因為巴菲特依靠自己100美元的投資,105000美元合夥起家的公司,在他32歲的時候,就達到了擁有720萬美元的資本。而他的個人資產,也達到了100萬。而現在,他又以166億美元的個人資產,證明他的野心是能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