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對水產業的影響
問題267: 水產養殖與氣象條件的關係如何?
答: 氣象條件對水產養殖動物的攝食、生長、發育以及行為的關係密切,主要體現在水體溫度、光照條件和降水對水產養殖動物的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問題268: 水體溫度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如何?
答: 水溫的高低不但直接影響水產養殖對象的新陳代謝,同時水溫通過改變水環境其他要素而間接影響養殖對象的生長。由於魚類是變溫動物,水溫隻有達到其生物學上限溫度才開始攝食。在適溫範圍,水溫與攝食量成正比。當水溫超過一定值後,隨水溫的升高,攝食量反而減少。
水溫與水產養殖疾病的關係密切。水產養殖動物疾病的發生、流行與水溫關係密切,尤其是夏季,常出現熱雷雨,使魚塘殘渣加速分解,水中還原物和浮遊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魚類感染疾病,甚至死亡。一般情況下,水溫在25~35℃、久晴不雨時,草魚出血病流行;當水溫高於28℃時,草青魚腸炎盛行;當水溫高於20℃時,魚類爛鰓病開始流行,水溫27~34℃時最易發生;水溫25~35℃時常出現出血性腐敗病;冬季水溫低於16℃時,羅非魚膚黴病大量發生。
問題269: 光照條件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如何?
答: 水產動物的攝食、生長、發育以及存活等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光的影響。光照被認為是引起魚類代謝係統以適當方式反應的指導因子。光照能促進養殖水域浮遊植物光合作用,增加水體溶氧量,改善魚蝦生活環境。一般光照時間長,水體溶氧量高。受光合作用影響,晴天下午(15-17時)水體溶氧量最高,上層池水溶氧量呈飽和狀態;黎明前,水體溶氧量最低,高產塘此時一般有浮頭現象。
此外,養殖對象因不同品種以及不同生育期對光照時間均有不同的要求。對某些淡水魚類來說,日照長度的縮短不利於其生長發育;相反,在日照延長的情況下,便可促進其生育活動。例如在長光照條件下,羅氏沼蝦幼體攝食時間較長,攝食速度相對較慢,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提高了幼體的同化效率。而中華鱉則喜歡棲息在安靜、清潔而陽光充足的池邊淺水中,當天氣晴朗時,爬到岸灘、水泥台板或岩石上曬太陽。溫室水產養殖生產中盡可能延長光照,滿足水產動物對環境條件的需求。
問題270: 降水對水產養殖的影響如何?
答: 降水可使淡水流入池塘,對取水困難的水產養殖場以及旱情嚴重的季節意義特別重大。降水還可增加水體交換,改善水質條件、增加水體溶氧量以促進養殖對象快速生長。此外,降水改變養殖水體鹽度,對某些有鹽度要求的養殖品種影響更大。如南美白對蝦適鹽範圍為0.1%~3.5%,最適鹽度為0.2%~2.5%;當水中鹽度逐漸淡化的情況下,也可在鹽度為0.1%~0.2%的淡水中生存。羅氏沼蝦在出苗前和培養成蚤狀幼體前期鹽度應保持在1.4%左右,但當水中鹽度逐漸淡化後,經過一段時間,蝦苗可在鹽度為0.1%~0.3%的淡水中生存。
問題271: 什麼是魚嚎?哪些季節容易發生魚嚎現象?
答: 當水裏的氧氣減少時,魚會感覺不舒服,就要遊到水麵上來呼吸空氣。嚴重時,滿塘的魚兒都會躍出水麵,張著大嘴使勁吸氣,這種現象就叫魚嚎。魚嚎發生時,常常會出現大量魚類死亡,養殖戶遭受嚴重經濟損失。
5-9月是天氣變化劇烈的季節,魚池特別是高產肥水塘,時有浮頭乃至泛塘現象。當水中含氧量降低時,魚類呼吸困難,遊到水麵吸氧,這種現象稱為浮頭;水中含氧量很低,導致魚類窒息死亡,即泛塘。
問題272: 為什麼會出現魚嚎?
答: 之所以會出現魚嚎,主要是由於池魚放養密度大,池底腐殖質沉積過多、投餌與施入過量未發酵的肥料以及氣象條件等引起缺氧所至。
問題273: 哪些天氣條件容易造成水中缺氧而引發魚嚎?
答: 造成水中缺氧的氣象條件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氣壓低。水中的溶氧量與氣壓成正比,氣壓低時,水中溶氧量亦相對降低。這是引起浮頭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日照少。水中溶氧的主要來源是水生植物在吸收太陽光後進行光合作用時所放出。連陰雨天氣、全天無日照或僅有3小時以下的連續弱光照時,光合作用弱,水中缺氧情況得不到緩解,而魚類和水中生物仍需消耗大量的氧氣,加劇了缺氧。
三是水層上下急劇對流。在盛夏酷熱季節,氣溫通常在32℃以上,無風悶熱。下過雷陣雨後,若氣溫急劇下降7℃左右,魚池表層水溫也隨之降低,水的比重增大,水下沉;而底層水溫較高,比重較小,水上升,因此引起上下層水的流轉,使上層水中溶氧減少得不到補充,而池底層水中的溶氧雖然在交換時可暫時增加,但會很快被池底沉積的腐殖質消耗掉,加之雷陣雨天氣氣壓低,有毒的還原性氣體還會溢出,從而易造成嚴重的浮頭或泛塘。
問題274: 有什麼辦法可以提前防禦魚嚎呢?
答: 5-9月期間,在天氣預報傍晚有雷陣雨、天氣轉陰、空氣悶熱、風力弱等情況,估計會發生浮頭時,即應停止投放飼料,盡量減少魚類飽食分解有機物的耗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