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殯禮。教法規定舉行殯禮是“副天命”。先知穆罕默德說:“你們為亡人做禮拜時要竭誠地為他作祈禱”。因此凡穆斯林均有參加站“者那則”沐浴淨身的習俗。
6.埋葬。穆斯林都有抬送亡人的傳統美德,大家都將參加送葬視為聖行,抬送“埋體”為應盡義務。戰爭時期伊朗穆斯林戰士犧牲後,允許著原血衣舉行殯禮,然後根據宗教儀式洗大淨,用白布裹身。布的任何地方都不許縫,隻是用布纏裹死者,布兩端打結。根據伊斯蘭教法,還要為死者祈禱。在運遺體時重複念誦“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然後將遺體從支架裏取出,在墓穴中放在右側麵向朝拜方向,這時人們誦讀《古蘭經》為他作特別祈禱,為死者舉行的悼念會根據其社會地位及其在家庭群體的地位而有所不同。
通常在埋葬一到三天舉行專門的誦經悼念會。在死者住過的房間鋪上羊毛織的台布,上麵放上花瓶、鮮花、鬱金香、燭台、裝有《古蘭經》的小匣子及香水瓶。在誦經舉喪時,死者家屬要停下手中活計,坐在屋裏。一周之後,家屬及親朋好友帶著哈勒瓦甜點、椰棗去上墳,圍在死者墳頭誦經。在喪期豎在死者墓前的石碑上刻著死者姓名、家庭及埋葬日期,有時還刻上詩歌和散文詩句。死後四十天,人們再次到墓前,舉行“第四十天”特殊儀式。在儀式上通常要講述伊瑪目侯賽因殉難事跡,提及殉難者的不幸事件。當到了周年時,人們再到墓前,這時則允許將黑色服裝換成普通服裝。
從下葬開始到次年同日悼念儀式包括以下幾項:填土、男(女)誦經舉喪儀式、第三天晚上儀式、第七天晚上儀式、第四十天儀式、死者周年儀式、悼念會後第一個紀念日儀式等。
婦女誦經悼念會多數在家中舉行,男子誦經悼念會在清真寺舉行。主人和舉喪者站在門旁,親屬到門外接待來賓。在舉行悼念會時誦經家念《古蘭經》與“聖訓”相關章節,親朋好友向來賓手上灑香水。一般情況下都用咖啡、茶、糖或水煙袋招待客人。悼念儀式上主要有宗教人士講述來生來世和仁義道德,在提到死者的善行之後念誦伊瑪目阿裏、侯賽因的悲劇,並為伊瑪目裏紮和穆斯林期盼的伊瑪目馬赫迪祈禱。
根據伊斯蘭教教義,人既有今世也有來世。周五(主麻日)之夜死者的靈魂品級是較高的。因此,有的宗教學專家說:死者亡靈根據他們在世上所做的善事和惡行直接進天堂或下地獄。有的宗教學專家則認為:亡靈留在天堂和地獄中間即“中界”世界,等待審判日,隻有到那天才會確定他們以後的歸宿,這種看法的依據是《古蘭經》。
死者家屬為了行善要做一些事情,包括:根據教法某人死後要請講經者到墓地誦讀三日《古蘭經》。穆斯林認為,在審判問答日子裏這可減輕死者的痛苦和悲傷。行善積德對寬恕死者靈魂也起作用。因此,要為死者做表示哀悼的哈勒瓦甜點,製作甜米飯和黃菜粥,在禮拜五晚上和其他神聖的夜晚分送給窮人。施舍椰棗也是行善,因為死者靈魂在禮拜四傍晚要回墓地,死者親屬應去墓地,為死者祈禱,為一貧如洗無家可歸的人做善事。據說放在墳上的哈勒瓦甜點的香味會使死者靈魂得到安撫,在墓地灑香水也是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千百年來,由伊斯蘭教的宗教禮儀、生活習俗、喪葬儀式、飲食戒律而逐步發展形成的穆斯林禁忌,作為一種共同的風俗習慣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質,顯然對伊朗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的形成、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作為維係其民族生存方式、增強內部凝聚力的一種象征,也是什葉派穆斯林對外區分、對內認同的重要社會標誌之一。
感受伊朗的民主與改革進程
改革走到今天,實際上已麵臨到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改革與開放、宗教與民主、貧窮與腐敗已成為伊朗各派別、各階層人民十分關注和爭論最激烈的熱點問題。那麼,伊朗為什麼要進行改革?為什麼改革必須要求在憲法的框架內進行?為防止改革脫離伊斯蘭革命的軌道,伊朗最高宗教領袖大阿亞圖拉·哈梅內伊為什麼要求政府必須成立一個監督改革進程的機構呢?
伊朗改革走到今天,實際上已麵臨到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尤其是改革與開放、宗教與民主、貧窮與腐敗已成為伊朗各派別、各階層人民十分關注和爭論最激烈的熱點問題。從總體上看,進入21世紀初葉,圍繞改革有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伊朗是一個宗教國家,根本沒有必要進行改革;第二種觀點認為,伊朗人稱之為“激端改革派”的觀點,這部分人認為改革應朝著西方和非宗教的方向發展;第三種觀點認為,改革是實現伊斯蘭革命宏偉目標的必然途徑,但改革必須在憲法的框架內進行,改革的目標是實現宗教民主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