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人:一個哲學的種族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伊朗人與其說是一個宗教的、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的種族。他們很重視自己與創世者的關係。筆者認為,在伊朗思想史上,曾經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哲學分別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對人們的思想和信仰產生過廣泛的影響。
第一種影響與瑣羅亞斯德教緊密相關。因為,波斯人在遠古時代所奉行的信念,來源於瑣羅亞斯德教所主張的善惡報應、靈魂轉世和末日審判以及天堂地獄之說。而“惡與善、暗與明之間完全的二元性是瑣羅亞斯德對宗教思想的主要貢獻”。
當時,波斯人崇拜神秘的自然現象,稱太陽為“神眼”,稱光為“神子”;黑暗、旱災等則是惡神的象征。人們在寺廟裏供奉“火”,希望善神借明亮不熄的“火光”製服惡神。此後,波斯人的先知瑣羅亞斯德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該教認為:宇宙世界依循一定規律而運行,宇宙間存在著許多永恒的自然現象。宇宙間有許多不同的力量不斷地衝突著——光明與黑暗、豐裕和旱災等。這些自然現象都被賦予神秘的法力,在民眾日常生活中凸現出來的是祖先崇拜的各種儀規,舉行祭祀天神及自然力量的大典。它所包含的敬畏感、所激發的想象力將人們引向宗教。有時候,當人們的祈願和敬畏並不能使他們順遂心願,便會萌發一種罪孽感,由此認為神靈是在懲罰他,並且由此產生一種強烈的道德義務感。而這種由罪孽感而生的道德義務感,是由宗教哲學體現並加以規範的,在思想實體上往往被視為哲學理念。
在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前550~前330年),該教已成為國教,在帝國境內風靡,主導著波斯人的生活。至馬其頓的亞曆山大征服波斯並實行希臘化時期(前330~前141年),逐趨甄滅。到了薩珊王朝時期(224~651年),它被奉為國教,臻於全盛。但到了6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在伊斯蘭教主政下,該教日益式微。大約在8~10世紀,波斯本土不願改宗伊斯蘭教的虔誠瑣羅亞斯德教徒,成批離開家園,遠涉重洋,移民到印度西部海岸地區定居,繼續其祖先的信仰,遂發展成為當地一個新的少數民族,印度人取波斯的諧音稱之為“帕爾西人”,稱其所信仰的宗教為“帕爾西教”。據估計,當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瑣羅亞斯德教徒有15萬人,其中三分之二在印度,而伊朗本土約有2萬人。
作為個體哲學的什葉派學說對民眾的影響
顯然,第二種影響與什葉派學說緊密相關。伊斯蘭什葉派學說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生活哲學,它首先是一種倫理學體係和政治學體係。當然,其蘊含非常廣博,幾乎涉及世俗和後世生活的每一個層麵,篤信道德規範和強烈的責任感無處不在。
什葉派學說早期的中心是庫法和巴格達。在伊朗“什葉派的第一個重要中心在庫姆”。在此之前,由於伊瑪目的代言人在巴格達,所以什葉派的學術中心是巴格達。隨著伊朗庫姆成為什葉派伊瑪目學派為主的城市,“庫姆的重要性逐漸增加,直到最終超過巴格達”。9世紀初~10世紀下半葉,遜尼派“聖訓”範本正式出現,遜尼派六大聖訓集產生。這期間,9世紀下半葉,什葉派也開始聖訓收集工作,庫姆是什葉派聖訓學的中心。在庫姆早期的聖訓學家中,最主要有艾哈邁德·巴爾基,編有聖訓集《美德》;穆罕默德·薩法爾編有聖訓集《諸等卓識》;庫萊尼編有聖訓集《宗教學大全》。伴隨著聖訓學在庫姆的興起,在伊瑪目學派中出現了兩種思想傾向,這就是在巴格達的伊瑪目學派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理性主義,代表人物是諾伯赫特家族;在庫姆伊瑪目學派中,占主導地位的思想是聖訓主義,主張以《古蘭經》和“聖訓(包括伊瑪目箴言)”作為什葉派教法的淵源,否認其他教法淵源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