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與中古時期從公元3~7世紀(224~651年)薩珊王朝時期(史學界稱之為“新波斯帝國時期”)。
3世紀,波斯薩珊王朝建立以後,定都泰西封(在今伊拉克巴格達附近)。瑣羅亞斯德教重新興盛起來,再次取得國教地位。薩珊王朝諸王有的兼任教主,自稱阿胡拉·瑪茲達的祭祀長和靈魂的救世主,主張教會和國家產生於同一母體。這樣,瑣羅亞斯德教即成為新波斯帝國的精神支柱,並且影響到它的整個文化麵貌。
瑣羅亞斯德教的經典是《阿維斯陀》,它是由不同時代的該教經典彙集而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經文——“伽泰”(波斯文意為“神歌”),見於《阿維斯陀》主集——耶斯那(讚歌和禱詞集),形成於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以前,用古波斯文(讚德文,或稱“阿維斯塔”)寫成,與“吠陀”所用的古印地文極為相近。晚斯諸部分經文,即“溫迪達特”(祭祀儀軌典籍)、“亞什特”(讚歌、禱詞)、“維斯普拉特”(對尊長的禱詞)等,用中古波斯文(巴列維文)寫成。《阿維斯陀》中形成最晚的經文是“班達希什”,是該教創始人查拉圖什特拉(即瑣羅亞斯德)的生平事跡和關於世界末日的預言。
在這一時期,波斯帝國不僅以其強大的軍事勢力聞名,而且以其繁榮的文化事業著稱。波斯帝國的文化是在波斯人本族文化基礎上,廣泛吸收兩河流域地區的燦爛文化而形成的。尤其以農業、手工業、建築、宗教、藝術和文字等方麵的卓越成就馳名世界。
當時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和繁榮,在金屬工藝、建築、紡織業等領域均達到高超水平,精美的藝術品、陶器、編織品遠近聞名。出現了更多豐富的文學、音樂、這件藏品是僅存的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和薩珊王朝的波斯人使用的銀質品之一。
薩珊王朝還把一些被征服國家的能工巧匠、專業人士遷到波斯,以發展和提高自己的手工藝水平。與此同時,薩珊王朝在胡齊斯坦建立了聞名於世的砍迪·沙普爾大學。這是一所綜合性的高等學府,包括哲學、文學、工程學、醫學、動植物學科。這所大學尤其重視醫學,建立了一所附屬醫院,供學生實習。學校還聘請了希臘、印度等國的教師任教,開展翻譯和學術研究工作。據記載,在薩珊王朝時期,共有70種天文學、醫學、哲學等方麵的著作被翻譯成希臘文和吉普蒂文。學校吸引了外國留學生前來學習。這所大學一直延續到10世紀,在伊朗的科學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薩珊王朝時期還用巴列維文寫成了許多經典著作和文學作品,整理出24卷本《阿維斯塔》,豐富了波斯文明的寶庫。但隨著阿拉伯人入侵設拉子以後,許多珍貴的文化典籍被扔到河裏,這部波斯古經遭劫,現僅存8萬餘字的版本。如今,在許多曆史遺址仍能看到薩珊時代的壁畫、浮雕。
7世紀初,薩珊王朝與羅馬帝國戰爭,國勢轉衰。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占領波斯全境。波斯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
(三)波斯伊斯蘭教鼎盛時期波斯被征服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入,人們的信仰和社會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麵阿拉伯人統治波斯後,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瑣羅亞斯德教在本土逐漸衰落,但在印度的波斯移民帕西族中仍很盛行。該教有關世界末日、終世判決等內容均對猶太教和基督教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麵,由於新的民族壓迫出現,逐漸興起了一種反對異族占領和統治的思潮,這種思潮上升到伊瑪尼就是一種維護民族尊嚴、捍衛民族獨立和民族文化傳統的愛國主義思潮。從而導致了兩種文明、兩種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最終伊斯蘭教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成為伊朗人的主要信仰。
自661年~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曆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波斯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
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公元13世紀初占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繼之,成吉思汗於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台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後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占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罕王朝。此後,這支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