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守望與思索(27)(2 / 2)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經貿科技聯合委員會在促進兩國的工業和商業關係上發揮了有效的作用。2004年,該聯合委員會在北京成功地召開了第十二屆會議,並簽署了商業、經濟和科學領域的雙邊合作諒解備忘錄。2007年3月,該聯合委員會在德黑蘭召開第十三屆會議。作為伊中關係全麵發展指導方針的聯合委員會涵蓋了伊中合作的所有方麵,尤其是能源合作。

在石油領域,伊朗和中國在2006年12月20日簽署了價值160億美元的巨大天然氣田開發的諒解備忘錄。這項合作協議是由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簽署的,旨在開發伊朗的北帕爾斯天然氣田並建造生產液化天然氣的相關裝置。協議還規定該氣田的天然氣將轉化為液化天然氣,由伊方和中方平均使用。同時,伊中關於胡澤斯坦省亞得望油田開發的談話也進入最後階段。兩國達成協議,雙方共同投資,中方提供資金,負責機器和設備的銷售。

在非石油領域,中國正在積極地參與建設德黑蘭的3條地鐵路線。伊朗和中國也在工業領域保持著密切的合作,如:電廠、鋼廠和鋁廠、石油工業、超級坦克、高速公路建設、大壩建設和汽車工業等。

為拓展中小企業工業部門之間的合作,新成立了伊朗—中國商業協會。首屆“中國商品與技術展覽會”已於2004年在德黑蘭舉行,這是兩國在此領域拓展合作的一個起點。在環境、勞動力和社會安全方麵,兩國簽署了諒解備忘錄。兩國還在伊中農業聯合委員會的框架下簽署了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在科學、通迅、農業和采礦領域的合作在2006年也得到了拓展。2004年,伊朗國家空間局與中國國家航天局在2004年簽署了航天合作諒解備忘錄,開啟了兩國在科學領域合作的新篇章。

在文化、教育、旅遊方麵的雙方交往與合作

1983年,雙方在北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關於文化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之後,兩國於1986年在德黑蘭簽署了中伊兩國廣播電視合作計劃。近年來,兩國文化部又相繼簽訂了多個文化交流項目。2006年,伊朗和中國的學者,學生和藝術家交流頻繁。著名作者即中國前任文化部部長王蒙博士訪問了伊朗,並在幾所文化機構進行了演講。伊朗著名導演Majid Majidi受北京之邀製作了一部關於北京的紀錄片,該紀錄片用於2008年奧運會前對北京的介紹。

在教育領域,1975年伊朗在德裏蘭大學文學院設立了漢語獎學金,同年伊朗學者開始被派往中國向中國師生講授波斯語,此活動一直延傳至今。目前北京大學、上海外語學院、洛陽大學都開設了波斯語班,在伊郎德裏蘭的貝赫希提大學專門設立了中文係,現有70餘名大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中國伊朗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學成立(1989年)和伊朗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德裏蘭成立(1995年)。兩國文化部、科學院簽訂了長期友好合作議定書,設立了議會友好協會,繼之中國曆史文化名城西安與伊朗曆史文化名城伊斯法罕、新疆與馬什哈德結成姐妹城市。兩國文化代表團頻繁互訪和定期舉辦文化藝術展,均表明兩國文化關係正在向縱深發展。

尤其近年來,中國一些專家和學者陸續將伊朗許多詩人和著名文化人士介紹到國內,幾乎所有的波斯古典名著都被全部或部分的譯介。特別是東方文學列入外國文學教學大綱之後,全國許多高等院校開設了東方文學課程,由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主編的《波斯語漢語詞典》多次再版,由葉奕良教授主譯經濟日報社出版的《伊朗通史》;由張鴻年教授主編(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波斯文學史》,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的由北京大學伊朗文化研究所和德裏蘭大學合編的《漢語波斯語詞典》(曾延生任總編),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波斯經典文庫》、寧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波斯經典文叢《馬斯納維啟示錄》《卡布斯教誨錄》《果園》《波斯趣話》《波斯故事》以及伊朗出版的《中國古代記載中的伊朗》等一些文化交流方麵的學術專著和論文,在中伊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