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朱由檢的即位已成定局,但張嫣不知魏忠賢還會做出什麼事情來,對朱由檢千叮萬囑,告訴他在宮裏一定要小心保命,安穩地度過登基大典之前的日子。

登基前夕,朱由檢過得心驚膽戰。畢竟,隻要魏忠賢願意,隨時可以派刺客將等著繼位的準皇帝暗殺。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年僅十八歲的信王朱由檢接替兄長朱由校,做了大明朝的下一任國君,改元崇禎,後世稱他為崇禎皇帝。

即位之初,崇禎皇帝對魏忠賢依舊百依百順,似乎根據兄長朱由校的遺命,真的把魏忠賢當成了棟梁、忠臣。

崇禎皇帝表現得十分老實、恭順,就連魏忠賢也摸不透,難道新皇帝真是個年少怯懦的膽小鬼?

看似無懈可擊的魏忠賢對自己的位子的安穩度並沒有準確的認識。明朝宦官權力的根本在於皇帝的授權,百官在名分上並沒有必要一定要聽他的。如果失去了皇帝的支持,宦官的權勢就可能完全消失。

崇禎元年(1628年)九月,客氏請求離宮回家,立刻被崇禎皇帝批準。客氏明麵上的身份是天啟皇帝的乳母,現在天啟皇帝已經駕崩,那她這個乳母就失去了服侍對象,也自然沒有留在宮裏的理由了。

客氏一走,許多官員察覺到風向有變,覺得這或許是新皇帝要清除閹黨的信號,試圖上書彈劾。他們把彈劾的矛頭指向了為魏忠賢獻計迫害東林黨的頭號走狗崔呈秀,開始了一場政治豪賭。

崔呈秀平時貪汙受賄,驕縱不法,做的壞事鐵證如山,魏忠賢也被搞得不知所措。最後,魏忠賢竟然試圖丟車保帥。

崔呈秀“落難”後,魏忠賢的那些看似“長幼有序”的義子義孫們完全陷入了混亂狀態。雖然閹黨並不是不懂唇亡齒寒的道理,但畢竟魏忠賢掌權是由於天啟皇帝的寵信,現在為了他得罪新皇帝,到底值不值得呢?

許多官員看到閹黨受挫,紛紛鋌而走險彈劾魏忠賢及其黨羽。魏忠賢受到了一番意料之外的發難,輿論局勢已經不可收拾。

無可奈何之下,魏忠賢隻好向崇禎皇帝請辭。這次崇禎皇帝沒像往常一樣溫言挽留,而是令他卸職回家。

終究,依附皇權的明朝宦官不能成為董卓、曹操這樣的權臣,氣焰滔天的魏忠賢就這樣被遣返出宮了。

後來,魏忠賢在半路上聽說崇禎皇帝派來的錦衣衛前來捉拿他,就畏罪自殺了。這位昔日的九千歲最終居然落了個如此落魄的下場。

曾經與魏忠賢狼狽為奸的客氏也被抓回皇宮論罪,扔進了皇宮裏的浣衣局。客氏平時待人陰狠刻薄,最後由崇禎皇帝下令,被下人們用衣杵活活打死。

除掉了魏忠賢這個巨奸,朝野內外的仁人誌士無不拍手稱快。崇禎二年(1629年),前內閣首輔顧秉謙的老家被憤怒的百姓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這位在古稀之年認魏忠賢做爹的老閹黨隻好坐漁船落荒而逃。

魏忠賢死後,崇禎皇帝召回了被免官在家的東林黨大佬韓爌、錢龍錫等人,讓他們進入內閣,並由他們負責查辦閹黨逆案。

一時間,無數魏閹餘黨下台落馬,而東林黨人被大範圍拔擢起用,朝廷似乎有了新氣象。

除了清算閹黨,朝廷還有更為重要的大事要做——到遼東平虜。

新任內閣次輔錢龍錫向皇帝力薦了一位大將之才。此人不是別人,正是在寧遠力挫努爾哈赤,在錦州擊退皇太極的英雄將領——袁崇煥。

在朝廷的千呼萬喚之下,屢次力挫後金的袁崇煥再度出山,受到了皇帝的親自召見。

袁崇煥即使受貶過,氣度也依舊不衰,麵對皇帝的期望他絲毫不怯,當庭放下狠話。

袁崇煥如此自信,讓崇禎皇帝喜出望外,更加相信自己找對了人。大明重振朝綱,開啟中興的日子似乎已經近在眼前了。

趁著皇帝休息,會議暫停的空當,一個叫許譽卿的言官鬥膽問了袁崇煥五年_平遼的具體方法。

袁崇煥雖然有膽有識,敢打硬仗,但也有愛說大話,對後果欠缺考慮的性格缺陷,更沒意識到崇禎皇帝和天啟皇帝雖是兄弟,性格卻截然不同。袁崇煥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嚇得許譽卿魂飛天外,連忙勸告袁崇煥謹言慎行。

等到崇禎皇帝回來,袁崇煥一轉話鋒,開始大談“五年複遼”需要的條件。他說,隻有號令統一,前線的將領才能施展拳腳,收複遼東才有的談。

崇禎皇帝為人精明、多疑,也並不了解遼東前線的實情,聽袁崇煥突然大談條件有些失望,卻也表示隻要他能複遼,朝廷一定全力配合。

回到熟悉的營中,袁崇煥又見到了老部下祖大壽。不過,在老地方等著他的並沒有太多歡迎的聲音,反倒有一連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