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逝世四十七年了,他當年栽下的小泡桐樹已長成了兩三人合抱粗的大樹,被稱為“焦桐”,樹大根深,枝繁葉茂。去蘭考拜謁焦裕祿紀念館的人,都要去看看焦桐。一再擴建的焦裕祿紀念館,四十多年來已接待了來自全世界的數以百萬計的參訪者。焦陵更是天天有人去祭拜,天天有人擺放供品、鮮花。
焦裕祿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精神不動產。
1991年2月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在焦裕祿紀念館寫下了“向焦裕祿同誌學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題詞;
1994年5月14日,在為焦裕祿逝世三十周年的揭幕銅像儀式上,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代表黨中央、國務院親赴蘭考為銅像揭幕,並發表即席講話,讚揚“焦裕祿同誌是全黨同誌和全國各族人民公認的中國共產黨的好黨員,人民的好公仆,縣委書記和廣大幹部的好榜樣”,群眾掌聲雷動;
2009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習近平到蘭考視察工作並參觀焦裕祿紀念館,在講話中指出“要學習和弘揚焦裕祿同誌的公仆精神、奮鬥精神、求實精神、大無畏精神和奉獻精神”。
更大的感受是,焦裕祿離開我們四十多年了,一提起焦書記,人們還在落淚。在他的故鄉山東博山,在他工作過的蘭考、尉氏、洛礦(洛陽礦山機器廠,現為中信重工集團)……每一次采訪中都有人泣不成聲。那部劇本,我是流著眼淚完成的,寫到動情處,一個人蒙上被子哭個痛快。劇本寫完了,焦裕祿的二女兒守雲姐來滄州看本子,她看了三天也哭了三天。導演李文岐,稱這個本子是“大孝之作”,他對演職人員說:“這是拍攝咱爹的片子!”
在蘭考的日子,我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泡桐林,一個人走在林子裏,撫摸那些有靈性的樹木,我看到的全是當年焦裕祿行走在蘭考大地的身影。在完成劇本的修改之後,我應河南文藝出版社之邀,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焦裕祿》。出版社陳傑總編輯、許華偉副總編輯和編輯室的兩位老師專程到滄州,來和我商談小說創作之事,其間我又幾次去鄭州,與他們交流。這部小說是在河南文藝出版社的關注下完成的。
焦裕祿是全黨和全國人民公認的優秀共產黨員,人民的好公仆,縣委書記和廣大幹部的光輝榜樣,中共曆史上不朽的巨人。
這位人民公仆的青少年時代,有著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曆,他的故鄉是誕生了孔、孟二聖的山東省,中華傳統文化的濡染,孔、孟之鄉深厚的文化積澱和故鄉山水之鍾毓靈秀,形成了這位大地之子生身的“規定情境”。在焦裕祿身上,體現著最典型的中華傳統文化精神。
本書在挖掘焦裕祿精神內涵的同時注重焦裕祿精神的時代因素。
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輝煌的成就、國家麵貌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雖然與焦裕祿所處的時代相比,我們擔負的任務不同,社會環境、工作條件和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焦裕祿精神是常青的。我們的時代一直沒有停止對焦裕祿的呼喚。
我試圖把這部長篇傳記小說寫成一部“男人書”。一個傳奇的焦裕祿、一個堅忍的焦裕祿、一個英雄的焦裕祿、一個真實的焦裕祿、一個成長的焦裕祿,這構成了這部作品最本質的文化底色。
我期待讀者的批評。
在創作中,也得到了中共蘭考縣委宣傳部、蘭考縣政協、尉氏縣政協、中信重工集團、中共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委的幫助與支持,謹致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