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把話說到對方心窩裏(1)(2 / 2)

即使是最沒本事的人,在責備別人時往往也能夠大發議論;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對待自己缺陷時也往往糊塗。我們隻要經常用指責別人的態度來要求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思去對待別人,怎麼不可能有大進步呢?

兒時常做一種遊戲:兩腿叉開,頭向下從兩腿之間往後看過去。本來習以為常的鄉間景色便有了新意,讓人百玩不厭,常玩常新。成年後多了些社會生活經驗,又讀了些書,知道那種看似簡單的遊戲實際上蘊藏著並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

仔細想來,生活中諸多不快、諸多矛盾的引發,未必都有多麼複雜、多麼嚴重的理由,如果能夠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許就根本不會發生。而換位思考就是達到互相理解的一種有效途徑。

批評不要沒完沒了

在我們的溝通中,往往會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和過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也可能不如“旁觀者”看得透徹。所以,當我們發現別人的過失時,應該及時予以指正和批評,這是很有必要的。

批評他人也是一種藝術,其出發點在於如何讓對方虛心接受批評,讓對方更加正確地行事,同時也使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就此我們總結了一些經驗: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批評如果反複進行,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人在批評他人時,總以為自己占了理,批評個沒完沒了。其實這是低下的批評方法。有經驗的人在批評他人時,總是適可而止。批評別人時,每次可隻提及一兩點,切勿“萬箭齊發”,讓人難以招架,否則大多會使對方難堪。批評的話不宜反反複複,一經點明,對方已經聽明白並表示考慮或有誠意接受,就不必再說下去了。如果隻圖“嘴巴快活”,說個沒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批評他人時,切忌用諷刺、挖苦的言辭,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為這是一種輕視他人的態度,也是缺乏修養、沒有溝通風度的表現。有經驗的溝通者,在批評他人時,會采用各種技巧提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但不會用諷刺挖苦的言詞和粗話等有辱對方人格的方式。

批評是責任,也是藝術

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如果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即使他原來有自知之明,也難免會敝帚自珍。

我們都應該認識到批評具有責任與藝術兩種性質。隻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提出的批評才可能公平、有力、正確、中肯而不招人怨。

用恰當的連接詞

許多人喜歡用先褒後貶的批評方法,其實這樣未必有效。

例如一個老師對一個學生說:“你這學期的成績有所提高,我真為你高興。但如果你對英語不偏科,多下點兒功夫,那會更好的!”

這時,那學生在“但是”之前是接受的,但在“但是”之後他就會開始對老師表揚的誠意產生懷疑了。他甚至認為,表揚隻是一個鋪墊,目的卻是對他偏科的批評,從而引起反感。這樣就達不到我們批評的目的,並且讓別人產生曲解。

這位老師也可以這樣說:“你這學期的成績有所提高,我真為你高興。如果你下學期繼續認真努力,那你英語成績會像其他科目一樣好的。”

這樣,學生會欣然接受他的表揚與批評的。

所以,建議你在批評別人時,盡可能把語句中的轉折關係改成遞進關係,這樣效果會更好。

多做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指批評者與被批評者交換角度,讓被批評者站在批評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讓他想一想:“如果你是我,你想想我出現了這樣的錯,你批不批評?”同時也讓批評者站在被批評者的角度想一想:“假如我是他,我是否能認識到自己的過錯?能否主動檢討?”

這樣,雙方都站到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想問題,在批評和被批評時就容易協調了,批評者也能根據對方認識錯誤的態度而把握批評的分寸了。

諧音相關法

諧音相關法就是運用同音異義現象,一語雙關,從側麵點出錯誤之處。

如:八裏鄉的路全是坑坑窪窪的泥路,可是鄉領導卻遲遲未能解決修路問題。一遇雨天,群眾出行很不方便。

一天,縣領導來視察,見到路麵情況對鄉領導說:“你們這裏的路啊,下雨是‘水泥路’,晴天是‘揚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