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油炸的食物總是這麼誘人?
宋代時期,芝麻油在全國普及,於是人們瘋狂愛上了油炸的一切食物!
這之後,油條誕生了。
人們喜歡脆脆的口感,可能和原始人的食譜裏有很多昆蟲有關。
1912年,法國化學家美拉德研究食物為什麼加熱更好吃,發現食物加熱後會產生一種讓人愉快的大分子化合物,於是這種溫度的藝術被稱為“美拉德反應”。
而極易發生美拉德反應的烹飪方式之一,就是高溫油炸。想一想剛出鍋的天婦羅、臭豆腐、大雞排、小酥肉、炸丸子、小黃魚有多美味!
然而,溫度降下來後美拉德反應減弱,美味就會大大減分。所以如果你點的外賣送到時已經涼了……
為什麼油條都是“兩兩相擰”的?
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油條基本都是兩條麵塊擰在一起的?難道用一條麵塊不行嗎?
實際上,一條麵塊還真的不行,因為隻用一條麵塊的油條炸不起來!
根據炸油條師傅們多年的實踐經驗,他們發現用兩條麵塊一起炸產生的膨脹效果要明顯比用一條麵塊炸好得多。
油條在加熱過程中,麵塊裏麵的膨鬆劑會產生很多小氣泡,這樣可以使油條膨脹起來。但是,在油溫比較高的情況下,用一條麵塊的油條一下鍋就硬了,來不及膨脹,而用兩條麵塊擰在一起的油條,在下鍋後,油條中間貼著的部分不接觸熱油,就可以持續膨脹了。這樣炸出來的油條才會蓬鬆,才會有外酥裏嫩的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