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清朝的時候,徽州府來了個苗大人,這苗大人雖然長得萌萌的,卻是個狠角色。他嗜魚成性,尤其喜歡吃鱖魚。
手下們這下可鬱悶了,找到鮮活的鱖魚運回來最快也需要五六天,天氣這麼熱,魚肯定都臭了。
沒辦法,他們隻能硬著頭皮去捕鱖魚,在返回的時候看到魚已經死了,就把魚處理之後抹上一層鹽,魚慢慢就有了一股臭味。
沒想到的是,帶著臭味的醃鱖魚烹飪之後居然別有風味。
敲黑板冷知識
臭鱖魚是真的變質了嗎
臭鱖魚是用鱖魚、竹筍、紅辣椒、生薑、黃酒等為原料製作而成的,是徽州民間的一道傳統菜肴,流行於皖南一帶。雖然這種魚聞起來臭臭的,吃起來卻鮮香無比。
據說自古以來,徽州人就喜歡吃鱖魚,每到鱖魚收獲的季節,長江一帶的魚販就把鱖魚用木桶裝起來,販賣到徽州山區。路上要走七八天,魚販擔心魚腐爛變質,就在魚上撒一層鹽來保持魚的新鮮,中途還要時不時翻動一下。到達徽州山區後,鱖魚的魚鰓仍然是鮮紅的,魚鱗沒有脫落,魚肉也沒有腐壞,隻是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臭味。
人們把發臭的鱖魚洗幹淨,做成菜肴,吃起來沒有一點臭味,肉質反而比新鮮的鱖魚更加細嫩,於是臭鱖魚就成了當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流傳至今。
江湖上流傳著一代宗師的傳說,很多人慕名前來請他展示功夫。
嘉興粽子是江南特色傳統名吃,具有悠久曆史,尤以鮮肉粽最為出名,被譽為“粽子之王”。
不要小看這嘉興肉粽,每一粒糯米都是用高湯浸泡,選用肥瘦相間的新鮮五花肉,經過古法製作,軟糯入味,滿口清香。
嘉興粽子口味多樣,既有甜味粽,也有鹹味粽。
敲黑板冷知識
口味豐富的嘉興粽子
嘉興粽子自古以來就享有盛譽,製作考究,口味豐富,既有南方人鍾愛的鹹粽,又有北方人喜歡的甜粽,常見的品種有蛋黃肉粽、豆沙粽、紅棗粽、板栗粽等。
蛋黃肉粽是嘉興粽子的典型代表,製作原料有糯米、五花肉、鹹蛋黃等。清香的粽葉包裹著肥而不膩的鮮肉和油潤的蛋黃,肉香濃鬱,口感豐富。豆沙粽色澤油亮,吃起來香甜軟糯,帶著濃濃的豆沙香味。紅棗粽營養健康,具有補氣血、補脾健胃等養生功效,也是北方人的最愛。板栗粽裏有板栗、五花肉、花生、綠豆等等,食材豐富。和傳統的肉粽比起來,板栗粽口感軟糯,入口回甜,更有特色。
福建的傳統風味小吃土筍凍可謂美食界的“黑暗料理”。
土筍可不是筍,它又叫塗筍,是生長在灘塗上的一種像筍一樣的星蟲,是沙蟲的“遠房親戚”。
土筍長得黑不溜秋,看起來讓人難以下咽。閩南人稱土筍為黑蚯蚓,土筍凍就是將這種黑蚯蚓熬煮,凝結成凍的食物。
土筍凍雖然看起來讓人難以接受,但製作起來卻很有講究。
首先要將吐清泥沙的土筍鋪在石板上,然後推來一個巨大的石磨,從土筍身上碾壓過去。
土筍被壓成了薄片,也就吐出了內髒裏的髒東西。
還有一種處理土筍的方法,就是把土筍裝進大袋子裏,然後脫了鞋在袋子上麵踩踏,直到土筍變成薄片。
然後把土筍反複清洗,放入鍋中熬煮,使其中的膠質溶入湯裏,冷卻之後就成了地道的福建美味——土筍凍。
福建人有多愛土筍凍,請聽不白吃為大家帶來閩南語神曲——《土筍凍》。
敲黑板冷知識
土筍不是筍
萬萬沒想到,土筍凍中的土筍不是一種筍,而是一種蟲子。《閩小記》裏記載說:“予在閩常食土筍凍,味甚鮮異。但聞生於海濱,形似蚯蚓,即沙巽也。”土筍是一種星蟲,生長在鹹淡水交彙的灘塗上,外形像蚯蚓,粗的有人的食指那麼粗,細的像稻莖一樣細。
土筍富含膠質,經過熬煮,就會凝結成凍。製作土筍凍時,先把土筍放在清水中養一天,讓土筍吐出肚子裏的泥沙,然後下鍋熬煮成膠狀,盛入碗裏,冷卻後就凝固成凍了。土筍凍晶瑩剔透,潤滑爽口,配上醬油、蒜泥、醋、辣醬等作料吃,別具風味。
福建的著名美食佛跳牆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貴!
據說清朝時期,福州的一名官員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周大人,席間有一道“壇燒八寶”很是驚豔。
周蓮回去後,命自家廚師鄭春發仿製這道菜。鄭大廚把數種海鮮融入其中,使這道菜的味道變得更加無與倫比。
這樣一道彙聚各種珍饈的美食,如何起一個比“壇燒八寶”更響亮的名字呢?
直到離開周府,鄭大廚也沒有想到一個好名字。
後來,鄭春發開了一家三友齋菜館,這道大集合美食很受顧客歡迎。
在一次文人聚會的宴席上,客人們品嚐這道菜後紛紛稱讚。
所以“佛跳牆”這個名字的真正含義就是“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果然是高端美食!
敲黑板冷知識
佛跳牆的食材有哪些
佛跳牆是閩菜中的一道特色名菜。製作佛跳牆,要選用10多種名貴食材,包括鮑魚、海參、花膠、魚翅、瑤柱、蹄筋、豬肚、雞肫、鴨肫、鴿子蛋、冬菇、冬筍等,把它們放到一個壇子裏,再加入高湯和福建老酒,文火煨製五六個小時。壇子開啟後,所有食材的香味融合在一起,撲麵而來,讓人口水直流,難怪連佛祖都忍不住要跳出牆來品嚐。
除了味道鮮美,佛跳牆還有很高的營養價值,有增強免疫力、美容養顏、軟化血管、促進傷口愈合等功效。由於選材名貴,製作複雜,佛跳牆最早隻是一道宮廷名菜,尋常百姓很難吃到。
如果你以為德州扒雞不過是火車上的普通零食,那你一定沒吃過正宗的德州扒雞。
據說早在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間,山東德州有個賈老板,經營著一家燒雞鋪。
有一天,賈老板有急事要出門,他讓小夥計替他看好燒雞的火候,結果小夥計不小心在鍋灶前睡著了。
賈老板回來一看,燒雞煮過了頭,雞肉和骨頭都分離了。
賈老板正要發火,沒想到煮過頭的燒雞骨肉酥爛,香氣撲鼻,大受顧客歡迎。
自從中國有了鐵路以來,德州就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從民國時期開始,路過德州衝下火車買一隻扒雞,就成為人們旅行的打卡項目之一。
買到德州扒雞的人,將站在“火車食物鏈”的頂端。
就這樣,德州扒雞廣為人知,火遍大江南北。
北方的雞肉自古不如南方的雞肉鮮嫩,而德州扒雞隻選用童子雞為原料。
將童子雞進行醃製,過油,然後用老湯慢燉5個小時,少一分鍾都做不出這香到肉裏、酥到骨裏的地道扒雞。
現在很多人專程去“吃雞中心”——山東德州,就是為了買一隻德州扒雞。有機會的話,大家一定要去嚐嚐哦!
敲黑板冷知識
中國美食裏的四大名雞
德州扒雞是魯菜經典,被譽為“天下第一雞”,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昌白斬雞是一道出名的粵菜,其原料是海南文昌特有的雞種——文昌雞。做法簡單,將整隻雞放在白水中煮熟,然後切成條塊蘸著調料吃,原汁原味,鮮香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