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烤鴨可以說是北京菜的代表。
但它其實是一道地道的南京菜。當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癡迷於南京板鴨,宮廷裏的禦廚們便研製出了烤鴨這種鴨子的新吃法來討好萬歲爺。
然後朱元璋真的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這下他兒子朱棣不幹了,起兵趕跑了侄兒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朱棣繼位後,把國都從南京遷到了北京,還把做南京烤鴨的禦廚們都帶到了北京,南京烤鴨就成了北京烤鴨。
如今人們吃到的烤鴨大多是用明火和果木烤製的掛爐烤鴨,其實真正講究的烤鴨還要數從明代流傳至今的不見明火的燜爐烤鴨。
敲黑板冷知識
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的區別
掛爐烤鴨使用的烤爐是明爐,沒有爐門,采用棗木、梨木等果木為燃料,果木燃燒時無煙,火旺,烤出的鴨子皮層酥脆,帶有一股果木的清香。
燜爐烤鴨是把鴨子放進封閉的烤爐中進行烤製,特點是“不見明火”,靠燒熱的爐壁的熱力將鴨子烤熟,采用的是秫秸等燃料。燜爐烤鴨外皮油亮,肉質細嫩,肥而不膩。
掛爐烤鴨吃的時候將脆脆的外皮和鴨肉切成薄片,裹在麵皮裏食用;燜爐烤鴨是將整隻鴨子切塊食用。
鹵煮火燒是來北京必吃的傳統美食,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
據說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大臣陳元龍家中的廚師張東官做的一道肉菜很得乾隆皇帝喜愛。因為張東官是蘇州人,所以這道菜就叫“蘇造肉”。
清朝末年,陳兆恩①和他的朋友老趙得到了蘇造肉的製作配方。
但是,用五花肉做蘇造肉實在是太昂貴了,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陳兆恩沒有放棄,他用小腸、肺頭、豆腐來代替五花肉,又加入火燒,創出鹵煮火燒。鹵煮火燒價格極低,味道卻濃香誘人,瞬間俘獲了民間百姓的心。鹵煮本身又叫菜底,火燒一個是一兩,有菜又有主食。
現如今這道地方小吃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敲黑板冷知識
燉吊子和鹵煮火燒有什麼區別
燉吊子的食材主要是豬的內髒,包括豬腸、豬心、豬肺、豬肚等,在砂鍋中燉煮,大冬天來一碗,暖和又美味。鹵煮火燒的食材不僅有豬腸、豬肺等豬下水,還有五花肉、油炸豆腐等,放在鹵湯裏燉煮而成。
最重要的是,鹵煮火燒裏除了有鹵煮,還有一份火燒,將火燒切成小塊,澆上鹵湯食用,主食和菜都有了。而燉吊子嚴格來說隻是一道菜,沒有主食。
不白吃我雖然這麼有文化,但一直沒有女朋友,最近爸媽又給我安排了一次相親。
我非常重視這次相親,選擇了我最喜歡的一家小吃店來與對方見麵。
豆汁兒可不是豆漿,它是用製作綠豆澱粉的下腳料做的。將綠豆磨成漿,沉澱下去的是澱粉,剩下的湯水發酵後就是豆汁兒了。
豆汁兒配上鹹菜絲和焦圈,絕了!
敲黑板冷知識
豆汁兒是豆漿嗎
不是的。豆汁兒是北京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
豆汁兒以綠豆為原料,經過燙豆、磨豆,分離澱粉,之後發酵而成,顏色灰綠,有一股酸臭味。因豆汁兒的味道獨特,喜歡的人特別喜歡,喝不慣的人避之不及。
喝豆汁兒有講究,不能光喝,要配上鹹菜,如芥菜絲,淋上辣椒油,再搭配香脆的焦圈一起吃,別有一番滋味。
豆汁兒曆史悠久,據說在清朝乾隆十八年(1753年)前後從民間傳入宮內,成為宮廷禦膳。人們在飲酒之後,喝豆汁兒來解油膩。
說到包子,不能不提的就是狗不理包子。
據說清朝鹹豐年間,天津武清有一戶人家,男主人到40歲才得了一個兒子。
狗子14歲去了一家蒸吃鋪做夥計。
這小夥子聰明過人,很快就學會了做包子的手藝,於是自己獨立開了一家包子鋪——“德聚號”。
薄皮大餡、18個褶兒的包子很快就讓狗子的小店生意興隆。
包子鋪的名氣越來越大,引來了很多崇拜者,但狗子一心隻顧做包子,根本顧不上理他們。
後來狗不理包子被袁世凱帶入宮中獻給慈禧太後,老佛爺品嚐後更是連連稱讚。
狗不理包子現已成為“天津三絕”之首,是中華老字號小吃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中華美食之一。在2011年,“狗不理包子傳統手工製作技藝”項目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敲黑板冷知識
天津三絕
“天津三絕”是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和耳朵眼炸糕這三種天津傳統美食。狗不理包子從清朝鹹豐年間一直流傳到現在,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據說慈禧吃後大加讚賞:山中走獸雲中雁,陸地牛羊海底鮮,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長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