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秦風 (1)(2 / 3)

——《毛詩序》

【今人這樣讀】

《駟驖》是一篇敘述秦襄公打獵的紀事詩。

——陳子展《國風選譯》

全詩敘事取景高度濃縮,突出典型場景和人物,抓住富於表現力的瞬間和細節,因而雖隻窺豹一斑,卻能使人想見全豹,其藝術概括力很值得借鑒。《詩經》中寫狩獵的名篇有二,即《大叔於田》與本篇,前者反複鋪張,以繁見長,後者精要簡約,以簡著稱,而這恰恰代表了我國文學的兩大傳統手法。

——曹光甫(《先秦詩鑒賞辭典》)

小戎

小戎收,五楘梁輈。遊環脅驅,陰靷鋈續。文茵暢轂,駕我騏。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轡在手。騏騮是中,驪是驂。龍盾之合,鋈以觼。言念君子,溫其在邑。方何為期?胡然我念之!

駟孔群,厹矛鋈。蒙伐有苑,虎鏤膺。交二弓,竹閉緄縢。言念君子,載寢載興。厭厭良人,秩秩德音。

【注釋】

小戎:兵車。因體積較小,故稱小戎。

(jiàn)收:淺的車廂。,淺;收,軫,車後橫木。

楘(mù):有花紋的皮革。

梁輈(zhōu):像船一樣彎曲的車轅。

遊環:活動的皮環。設於轅馬背上。

脅驅:駕馬的工具,上係於衡,後係於軫,不讓驂馬內入。

靷(yǐn):引車前行的皮革。

鋈(wù)續:白銅製的環。鋈,白銅;續,接續。用白銅環接續革。

文茵:虎皮坐墊。

暢轂(gǔ):長轂。轂,車軸伸在兩輪之外的部分。

騏:青黑色相間的馬。

(zhù):左後蹄白的馬;一說四蹄皆白的馬。

牡:公馬。

孔:甚。

阜:肥大。

轡:韁繩。一車四馬,內二馬各一轡,外二馬各二轡,共六轡。

騮(liú):赤身黑鬣的馬,即棗騮馬。

(guā):黃馬黑嘴。

驪:黑馬。

驂:車轅外側二馬稱驂。

龍盾:畫龍的盾牌。

合:兩隻盾合掛於車上。

觼(jué):有舌的環。

(nà):內側二馬的轡繩。

方:將。

期:指歸期。

胡然:為什麼。

駟:披薄金甲的四馬。

孔群:群馬很協調。

厹(qiú)矛:頭有三棱鋒刃的長矛。

(duì):金屬套。

蒙:雜亂的繪畫。

伐:盾牌。

苑:花紋。

虎(chàng):虎皮藏弓袋。

鏤膺:刻花紋。

交二弓:兩張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錯放在袋中。交:互相交錯;:用為動詞,作“藏”講。

閉:弓檠。竹製,弓卸弦後縛在弓裏防損傷的用具。

緄(gǔn):繩子。

縢(téng):纏繞。

載寢載興:又寢又興,起臥不寧。

厭厭:安靜。

良人:指女子的丈夫。

秩秩:有禮節,一說聰明貌。

德音:好名聲。

【古人如是說】

刻畫典奧瑰麗已極,西京諸賦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