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西方國家的民主危機從六七十年代就開始顯露,到世紀末遭受著實踐衝擊以及理論批判的雙重壓力,但這種以政黨政治、普選、分權等為主要特征的西方代議製民主仍然為許多發展中國家所效仿。在20世紀的最後二十多年的時間裏,民主化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潮流。據塞繆爾·亨廷頓的研究,在1922年至1942年的第一次民主化長波及1843年至1962年的第二次民主短波之後,世界自1974年進入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在“第三波”中,許多威權政權走上了民主化的道路。亨廷頓的書中寫道:“在葡萄牙於1974年結束獨裁後的15年間,民主政權在歐洲、亞洲和拉丁美洲30個國家取代了威權政權。在其他國家,發生了威權政權之下的大規模的自由化運動。還有一些國家,促進民主的運動獲得了力量和合法性。盡管碰到了抵製和挫折,邁向民主化的運動變成幾乎是勢不可擋的世界潮流,而且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到1999年,全世界多黨選舉體製的國家數量已經達到140個,在2000年,民主政權的數量比1980年翻了一番,從41個增加到82個。
然而,民主化在全球的進程並非總是令人樂觀,“大多數旨在實現民主化的努力是支離破碎的,涉及到大大小小的步驟,有前進有後退”。“在90年代後5年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民主國家數量略有下降,這說明這樣一個事實,即民主化‘第三波’似乎已經停頓。在已經采取民主化步驟的81個國家中,隻有47個國家被認為是完全民主的國家。其他許多國家似乎不見任何轉軌的跡象或者跌落到權威主義或衝突之中,就像剛果民主共和國、塞拉利昂或其他國家那樣。這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亞尤為常見。在白俄羅斯、喀麥隆、多哥、烏茲別克斯坦和其他地方,一黨製國家允許進行選舉,但最終隻允許有限度地開放政治參與。這些‘有限的’選舉的大多數因政治參與有限而蒙受損失。這些國家的公民對政府很少信任並對政治不滿,盡管存在著正式的選舉,這些國家常常由一個強有力的政黨或集團支配。”從這個角度來看,民主化的推廣又似乎陷入了停頓,許多國家在向民主邁出最初幾步後未能進一步鞏固和深化民主,有幾個國家甚至退回到權威主義政體。有73個國家,占世界人口的42%,仍然沒有舉行過自由而公正的選舉,有106個政府依然對公民自由和政治自由施加諸多限製。不僅如此,民主的全球化還受到異質文化的抵製甚至反抗,反對西方民主的人認為,“民主”是現代西方人從古希臘詞彙中找到的最佳政治術語,全憑著權柄和勢力說話,沒有穩固的準則,一些國家已經嚐試著尋找具有本國特色的民主化道路。然而,雖然“民主必須在當地的條件下發端,並服務於當地的條件”,它並不必然與西方式代議製民主相一致,但民主的最低標準在全球的普遍實現也遠未達成。
總之,在所謂的民主國家中民主的實現或充分實現仍然需要努力,全球的民主化進程也不是一帆風順。不僅如此,當人們用民主的原則來衡量全球性政治事務時也發現,國與國之間、國際組織中同樣存在著“民主赤字”或“民主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