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求貴人幫你辦事(6)(1 / 3)

既然是老鄉,就必然有共同的特點存在於雙方之間,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鄉音”。用家鄉話作見麵禮,不需要物質上的東西。運用這種方法的場合,最好是在異鄉,因為在異鄉才會有戀鄉情緒,才會“愛鄉及人”,這時再來個“他鄉遇老鄉”,哪有不欣喜之理。對方離鄉愈久,離鄉愈遠,心中的那份情就愈沉、愈深:因此,越是這種情況,越要運用“鄉音”這種技巧,你就會得到老鄉所帶給你的種種好處。

(2)利用鄉產

在與老鄉打交道時,一般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想法:既為同鄉,互相幫忙,如還用送禮物給對方,這不太俗了嗎?這種想法在某種特定意義上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廣義來說,則是謬論。

老鄉與其他關係不同之處就在於,老鄉之間的關係是以地域為紐帶的,有一份“圈子”內的情存在於心上。“鄉產”也許是很普通的東西,本身並不貴重,但在“鄉產”上所包含的情意卻非“鄉外人”能看出來,體會出來的,它會起到勾起老鄉思鄉之情的作用,然後會在這種感情的支配下,對你這位老鄉“另眼相待”,照顧有加。

(3)利用鄉情

一個人,無論是出自什麼原因,離開家鄉,離開生他的土地,也許一開始並不感到有什麼難過,但時間一久,或在他鄉碰到不習慣的生活習俗,或遇到挫折,他就會感到家鄉的親切,家鄉的美好。也許,這個時候,一個人才會深深地感到,自己在家鄉上有割不斷、丟不掉的感情寄托,那是支持著遊子出外去闖世界的精神倚靠。

民國年間,由於軍閥割據,因此各個集團為維護自己的勢力,老鄉關係在這時受到了格外的重用。

閻錫山是山西五台人,當時山西就流傳出這樣一句話:“會說五台話,就把洋刀挎。“閻錫山重用五台同鄉,山西省政府的重要位置,大多都被五台人占據。陳炯明是廣東海豐人,他做了廣東提督後,大用海豐人,省政府裏到處都能聽到海豐話。孔祥熙是山西人,他在他的金融係統重用山西人,理由則是“山西人會理財……”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人也不可忽視老鄉的作用。羅某是個早年離開家鄉出外闖蕩的遊子,現在異鄉成家立業,家庭生活美滿,但美中不足的是,羅某一直為沒回家鄉而感到遺憾,哪怕在這裏能碰上幾個老鄉也好,思鄉之情可見一斑。

恰在這裏,同在這個城市的另幾位老鄉,深感有必要成立一個老鄉會,定期聚會,加深感情,有什麼事大家以後可以多加照應。

羅某一接到邀請,就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其中,積極籌劃、聯絡老鄉,把這個同鄉會當成了自己的又一個“家”,並成為其中的領導者之一。

經過兩年的時間,同鄉會終於發展到了具有近500人的規模,羅某也等於多認識了近500人,這些老鄉,各行各業,貧窮富貴,兼容並包,用羅某自己的話說:“我現在辦什麼事都很方便,隻需一個電話,或打聲招呼,我的老鄉就會為我代勞……”

正是因為羅某充分認識到了同鄉會的重要性,他才會積極主動地去結交老鄉,才會有了這麼大的一個可以借力的群體,這於己、於他人又何止是簡單的一些方便呢?

所以,結交好老鄉關係,對於幫助自己辦事成功,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這裏要說明的就是,去找與老鄉之裙帶,是希望彼此在關係上有一層另外的保護膜,但這層保護膜千萬不能是自己做了一層貼上去的,那樣的關係是持續不了多久的,一旦膜破了、裂了,於己、於他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2、以裙帶連裙帶

親故親故,無親不顧。親之所以親,就是因為彼此有血緣關係或姻親關係。因此也就有了“一人飛升,仙及雞犬”之說,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促織》裏的這句話道出了“親”的性質、精髓。

之所以要搞好親戚關係,那是因為親戚之中很有可能會有人“得道飛升”,那麼,除了麵上亦覺有光外,也就可以沾點仙氣,得一回“道”。

著名詩人徐誌摩當年拜師學藝,就多虧了一位親戚的引見。

徐誌摩還在7歲的時候,就已非常聰明,且對語言及文學方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直到15歲了,他還覺得自己在這方麵的學習長進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於此道的老師來指點他。

當聽說有一位叫梁子恩的人在這方一麵很有造詣時,他很想投入其門下去學習,但苦於沒有人從中引見。

恰巧的是,徐誌摩的表舅與梁子恩是同窗好友,於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請求表舅從中為其引見。

在與表舅的一席交談中,徐誌摩充分表達了自己的迫切願望,他那堅定而又略帶哀婉的語氣,以及對長輩的謙恭之情,深深打動了表舅,使表舅覺得此子乃可造之材,於是,最後答應了他,並親自帶徐誌摩去梁子恩的家,讓其拜在梁子恩的門下,從此,老師的輔導加上自身的努力,徐誌摩在詩歌上的造詣突飛猛進,最終成了一位偉大的詩人。

從這個故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在利用親戚關係時,言語起了很大作用,可以說,善用親情在很大程度上要善用語言去說服對方,感動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