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各方的反應(二)(1 / 2)

正德三年臘月十四,這是一個普通的京師清晨。

天氣同往常一半寒冷,哈口氣出來,水霧一會兒就是冰渣子。除了走街串巷的小販,就連看店兒的,推開窗看見這天氣,都又縮回去,這般冷也沒甚主顧,不如睡會兒回籠覺。

挎著一籃子蔥,期待主顧將它買回去包餃子的小販,在積雪未化的巷子裏走。指望著哪家的院兒門開了,能探出個頭來,將蔥買了。這一帶本來富碩,一頂轎子從小販身邊擦肩而過,黑漆漆不起眼,他也就未去多留心。

賣蔥的小販,自然不知這轎子裏坐的是大人物。

或者又因太多了,沒在朝堂權力紛爭中,百姓隻知道一品比二品大這類概念,非要他們說個丁卯寅醜來,這些複雜的權力機構,能把一般的小秀才繞昏,何況是大字不識的百姓了。

讀書人最高的出路是什麼?

登閣拜相,對於已經走到這最後一步的李東陽來說,在外人看來,似乎人生已經沒了什麼追求。

他已經是個老人了,換了普通人,這應該是頤養天年,享受兒孫福的時候了。李東陽最近常常想起他少年時,背著“神童”的名號答帝問。帝說,此乃相才。他官場沉浮多年,終於換的一聲“賢相”的稱呼。

昔年說他是相才的景帝,早已大行多年。他自十六歲中舉,次年金榜題名,十八歲成了翰林院庶吉士,自弘治七年入內閣,荏苒年歲,一晃數十年。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他這裏是渾然沒有用的。

轎夫不知踩中什麼,腳下滑了一下,轎子就打了一個抖。本來有些精力不濟的李大人,被這晃動驚醒,雖是在轎中,還是坐直了身體。

又行了幾條街,轎子在一個大宅子前麵停下來。隨從遞上名帖,不一會兒這府上就開了偏門,要迎李東陽的轎子進去。換了普通的,李東陽這樣的人物,不說敲鑼打鼓迎進去,也萬沒有走偏門的道理。

不知道是這家主人來曆太大,還是李大人有什麼不能嚴明的理由,他並未反對,就讓轎夫自偏門兒進府了。

偏廳裏喝了一盞茶,穿著常服的主人這才出來待客。

兩人熟絡,常日裏也不講些虛禮,主人家正想邀請李大人一同進些早膳,李大人從袖子中掏出幾頁紙來,扔在桌子上,看表情,並不十分高興。

宅子的主人,是剛從南京調回來不久的楊延和,楊大人。資格同樣老的楊大人,拿餘光看了一下,一掃到上麵的“陳”字,就不想看第二眼。

李東陽記不得自己有多少年未動怒了,眼見著楊延和這幅半死不活的樣子,他就覺得眼角跳動了幾下。

“陳部堂的事情,果真不準備管了?”

楊延和垂著眼,好大的勉強般,挑起頭反問道:“老夫自身都難保了,為何要管?”

李東陽本也是涵養出了名好,調整了幾個呼吸,就緩過勁來:“非要讓劉瑾把陳家一鍋端了,你又落得什麼好處不成?”

楊延和摸著他那把養護的甚好的山羊胡,“劉公公隻是看著傻,他若是一鍋端了陳家,才不能落什麼好處。這種事情,他又怎麼會幹?”

這麼淺顯的問題,李大人不是想不通,隻是他原本要比楊延和念舊情一些,對於看重的人,就是他家的雞犬,也是想幫一把的,何況是血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