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容易過了兩日。第三日,開諦長老忽然召集寺中憎侶,一一話別。說:“就在今日正午,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方維嶽看長老的精神態度,一些兒沒有改變,心想:此時已離正午不遠了,哪裏有這樣急症病死呢?正在這們疑惑,隻見長老一一話別完了,有話叮囑的也叮囑完了。滿寺的僧侶,平日都是極敬信長老的,到這時候,麵上也不知不覺的露出狐疑的神氣。長老盤膝合掌,閉目誦佛,聲音朗澈,與平時一樣。念誦到那時候,滿寺的僧侶,都忽然聽得空中有音樂之聲。大家正相顧錯愕,再聽長老的念佛聲音停止了,仍是那們坐著不動,臉上也沒改變顏色。眾僧侶還侍立著等候,以為長老尚有法音傳出。隻方紹德因年輕性急,湊近長老麵前細看了一看,說道:“師傅不是已經圓寂了麼?”一句話提醒了眾僧侶,大家爭著細看撫摸時,可不是已死去好一會了。方紹德伏在地下痛苦。眾僧侶才披法衣做佛事,忙著了結開諦長老的遺髕。方維嶽至此,方知道長老教他多留兩日的用意,
開諦長老既已圓寂,方紹德侍奉終天的誌願已達,自不能再在伏虎寺停留。開諦長老的葬事一了,便跟隨方維嶽回石泉縣。方家的人,見無根無據的,突然來了一個這們大的小主人,自免不了群相疑訝!不過方維嶽夫婦承認方紹德是兒子,方紹德也承認他夫婦是父母。旁人疑訝,隻是一時的現象。方紹德因是在山野中由猢猻撫養大的,天賦的武功已非小可,便不再練習武藝,高來高去的能為,誰也趕他不上,何況加以開諦長老九年的訓練,還愁不登峰造極嗎?方紹德到方家當大少爺,襲豐履厚,原用不著這們高深的能耐,但他從嬰孩時代,就在山野中與群猴生活,過慣了清苦日月。九歲後雖經開諦長老收養,然伏虎寺的起居飲食,也很清苦,像方家那種錦衣玉食,連見也沒有見過。初到方家,反覺得衣冠禮節,束縛得很不自由,情願穿著破舊衣服,終日在外麵遊行。偶然見有不平的事,多挺身出頭幹預。後來人世的情形愈熟,所見不平的事愈多,經他出頭救助的人,也日見其多了。
古語說的好:人的名兒,樹的影兒。有多高的樹,就有多高的影,以方紹德這種能為,終日出頭行俠做義,他的聲名,自不期然而然的大了,交遊也自然寬了。在方家做不到十年兒子,方維嶽夫婦都死了。方維嶽死的時候,他不待說是做孝子,寢苫枕塊,盡人子之道。方家族人,覬覦方家豐富的產業,合謀想趁方維嶽初死,排擠方紹德出外,說方紹德不是方家的骨血。方紹德聽了,宣言道:“你們眼看的,不過是這點遺產,你們便不轉這點遺產的念頭,我也早巳打算隻待父母去世,即行分散給一幹窮苦的親族戚友,我自己一文不要。於今你們想排擠我,正中我的心願。不過你們幾個強梁的,想將遺產明明分,是做不到的。”族人都知道方紹德有絕大的本頓,不能不存些畏懼之心。一般處境窮苦的親族戚友,聽了方紹德這般言語,當然稱頌不止。方紹德將方維嶽的喪事辦妥,便實行俵分遺產。戚族原有家業的,及平日為人刁狡強梁的,一文也分不著。俵分妥當了,將餘剩的錢,替方維嶽夫婦建了一所家祠,留了幾畝香火田,委托族中正直的人,經管春秋祭祀,一切應辦的事都辦理完結了,單身脫離了四川。就憑著一副俠義的心肝,一身過人的本領,闖蕩江湖,結交天下奇才異能之士。注:俵,
一日,行到河南。心想:嵩山居五嶽之中,必有了不得的人物在山上隱居修煉,我何不去那山裏遊曆一番,也說不定能會見一兩個雄奇魁傑的人物,使我增進些學問。主意已定,即向嵩山進發,胸無俗累的人,到處流連山水,也不覺得道途遙遠。他從小野宿山行慣了,入夜並不投宿旅店,走到甚麼地方,天黑了,人疲了,就在甚麼地方,撿一處略可避免風雨的所在,放下身軀安睡。腹中饑了,也不必投飯店吃飯,山中木實,在平常人不能入口的,他都可以取來充饑,遇著毒蛇猛獸多的所在,他睡著了恐怕受其侵害,就在樹枝上,也可以打盹一宵。有時那地方沒有大樹,他能於頃刻之間,搬土運石,砌成一處毒蛇猛獸不能侵入的堡壘。所以他遊山玩水,比古來喜遊曆的人都來得方便。一不用帶盤纏。二不用帶行李。這日,他巳到了嵩山,在山裏盤桓了幾晝夜,並不見一個雄奇魁傑的人物。山岩石洞之中,都已遊曆了一轉,也不見有隱居修煉之士,打算再遊一日,將一座嵩嶽遊遍了,即下山往別處遊覽。
這夜他睡在一個岩石之下,一覺醒來,天光才發亮迷蒙曉色,尚看不清山中景物。方紹德剛待起來,忽有一塊鬥大的圓石,從半空中跌落下來,恰好落在方紹德的頭頂旁邊,著在一塊極大的頑石上,隻碰的火星四激,石屑橫飛,突如其來,倒把方紹德嚇了一跳。心想:這是甚麼人,這般惡作劇?隨即抬頭向空中一看,隻見一隻絕大無比的黑鷹,正張開兩片門扇也似的翅膀,在空中盤繞,偏著頭向方紹德望著,好像留神窺察方紹德如何行動的一般。方紹德怒道:“你這東西,也敢來戲弄我嗎?我本待取你的性命,姑念你長到這們大,不是容易,下來罷,懲處是不能免的。”說畢,伸手向空中一招。方紹德這一招,足有千斤的吸引力,那鷹身不由自主的,在空中打了個翻身,從斜刺裏翻下山去了。方紹德更大吃了一驚,不覺跳起身來說道:“這東西的本領不小,居然能逃出我的掌心,倒要追下去看看。”不知方紹德追去看了甚麼情形?且待第九十八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