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時俱進,引領潮流(1 / 2)

眾所周知,人非生而知之,靠後天學習和積累,每個人隻有不斷學習,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帶好一個團隊。

社會越來越進步,學習力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企業應當成為“學習型組織”,企業家應該爭當“學習模範”,幾乎是人所共識。

在這個“信息就是金錢”、“知識就是金錢”的社會中,隻有不斷學習,時時刻刻進行“充電”,才能跟上時代飛速發展的要求,才能提高水平,讓自己和企業共同進步。

假如你仍然處於無動於衷的時候,記住美國管理大師彼特聖吉對企業家有這樣一句忠告,他說:“未來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

1985年,李東生出任TCL通訊設備公司總經理,時年剛剛20歲出頭,誰也沒有想到,這個廣東惠安的小廠卻在短短20年間實現了同期起步的企業所無法企及的成功。

1987年,李東生第一次訪問菲利浦,當時的他和當時的整個中國社會一樣,還處在對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塑造的理解較為皮毛的水平,他是這樣坦白當時的感受:“聽完菲利浦的情況介紹之後,我整個頭都發蒙,覺得這個企業怎麼會這麼棒,簡直高不可攀,我們永遠也沒機會超過它。”

時至今日,李東生發現與這些國際級巨頭企業交手的時候,雖然對方依舊強大得多,但這之間的差距已經絕非高不可攀了,他擁有了能發現它們的問題和自身的優勢的客觀心態。

這位中國民營企業家覺得和國際主要競爭對手相比,盡管自身弱小,但20年來,中國企業已經比它們走得更快,競爭力提升得更快。如果能繼續保持這種速度,追趕它們並非不可能。

因此,為適應未來發展的要求,企業家除了應該具備過去成功的企業家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外,最重要的是具備學習能力,才能應付複雜的新經濟中的各種難題,企業家隻有自覺學習各方麵知識,才能在商海中經得起大風大浪的洗禮,才不會成為競爭中的侏儒。

我們處於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對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越來越高,麵對嚴峻的挑戰,企業家若不加強自身學習,就難於應對新觀念、新形勢,企業的成功越來越依賴於學習,隻有不斷學習的企業家才能在未來的經濟舞台上立於不敗之地,才能把企業做得更好。

在未來,企業沒有學習能力就會死亡,這一點日益被現實證明,學習已經成為企業家和企業賴以生存的手段:不學習,企業家就沒有新思想、新策略和正確決策,就不能成為具有領導能力、決策能力的領導者;不學習,企業就沒有創新、品牌和競爭力,就不能維係經營、生存和可持續發展。

一個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來自學習的結果。例如微軟、思科公司,獲得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於都善於獲取知識並控製知識的傳播。從某種角度看,控製學習的權利將是一種壟斷,在許多跨國公司設置學習“壟斷”壁壘麵前,創業者仍然無動於衷,無異於是一種自殺行徑。

誠如美國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言,對今天企業來說,傲慢自大是一種代價過於高昂的奢侈品,將很快被“學習型”企業擊得粉碎。聰明的創業者,將是最勤奮的學習型人才,這句話正在變為許多精明的企業家的座右銘。

一個不提倡和不重視學習的企業,失敗是遲早的,為了規避失敗和消亡,企業家必須擁有刻苦學習的習慣,通過各種途徑進行學習,向所有成功企業學習。從一定角度看,創業者和守業者往往是企業的“大腦”,麵臨各種各樣的信息,如果缺乏足夠地學習、充分的分析和有效的判斷,做出的決定多數是錯誤的,就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損害,事實上,“磨刀不誤砍柴工”,耽誤一點時間學習卻對處理事情上起到增進的作用。相反,許多人總愛抱怨,“我太辛苦了,根本沒有時間學習。”他們往往也賺不到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