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3 / 3)

為了把師父的形象留在世上,三幅從不同角度繪製的師父坐像畫已掛在了牆上。

弟子們屏息觀看,都感覺很好。思托卻提出了疑問:“紙畫能保存多久?”

法進回答:“那要看保存的條件。好則千年,不好則幾年。”

思托急了:“師父一旦謝世往生,畫像是要掛在影堂裏的,天長日久,怎麼才能妥善保存下去呢?”

普照也擔心:“是啊!生命在呼吸之間,在座的諸位遲早有一天都會追隨師父而去。誰能保證後人怎麼對待師父的畫像呢?”

智首(瓊花)看了一眼陸達,說:“隻有一個辦法,就是用幹漆夾佇為師父塑像。”

大家都把目光投向陸達。

思托說:“對,陸居士,請你給師父塑一尊真人等身坐像,好嗎?”

陸達沉吟道:“我做過很多漆器,但還沒有塑過真人。”

“試一試吧!陸居士將大唐的漆器工藝傳來日本,漆器製品蔚然成風。就是在朝廷裏,人們也都以用精美漆器為榮耀。拜托陸居士了。”普照說完就向他作揖。

智首望著陸達鼓勵道:“我幫你。”

陸達在智首等弟子的協助下,夜以繼日地投入了創作,他用傳統的幹漆夾佇技法為鑒真塑像,精心打磨出一座坐像。完成的那一天,請所有弟子們前來觀看。大家見坐像與師父等高,其堅忍不拔的神情,慈祥和善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對陸達的精湛技藝,讚不絕口。這一塑像,直到今天,都是日本的國寶,五月六日,鑒真告訴弟子,自己要走了。夜裏,風清月明。

僧寮內,燭光悠悠。鑒真靜穆地麵西結跏趺坐。弟子們端坐兩旁,大家都在等待著那一刻。

鑒真望著眾弟子,口氣平靜地囑托道:“學戒律者,要從微細之處做起;學經論者,道德要辨別正邪。戒定慧三學,是學律之根本。如果隻精通一門,不能叫做盡善盡美。”

他停了一會兒,又說:“我走後,你們的路還很長。唐招提寺的整備和真正的完成,還需要你們繼續努力……”

弟子們全都低下頭,承諾道:“是。師父。”

鑒真再也沒有聲音了。弟子們等了一會兒,再抬起頭時,隻見鑒真如入禪定,已經遷化。

思托輕輕喊道:“師父!師父!”

沒有回答。弟子們看著鑒真安詳、堅毅的麵容,似乎看到一滴清淚漸漸從師父的眼窩裏滲出……

這一年是公元763年,唐廣德元年,日天平寶字七年五月六日,鑒真大和尚結跏趺坐,麵向祖國大陸溘然仙逝,終年七十六歲。

鑒真逝世,猶如巨星隕落。日本朝野為之震驚,紛紛前來唐招提寺吊唁這位中日友好的偉大使者。許多官員、文人飽蘸筆墨,寫下了歌頌一代宗師的詩文,流傳至今;日本佛教界更是悲痛萬分,各個寺廟都舉辦了隆重的紀念法會。超度這位大德高僧的在天之靈。

悲痛的思托流淚寫下《五言傷大和尚傳燈逝》詩:

上德乘杯渡,金人道已東;

戒香餘散馥,慧炬複流風。

月隱歸靈鷲,珠逃入梵宮;

神飛生死表,遺教法門中。

法進也寫下了《七言傷大和上》一詩:

大師慈旨契圓空,遠邁傳燈照海東。

度物竹籌盈石室,散流佛戒紹遺蹤。

化畢分身歸淨國,娑婆誰複為驗龍。

法進的這首七言詩隻有六句,而其他弟子的詩作可惜都沒有流傳下來。當年,思托在普照等師兄的鼓勵下,著手寫作《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尚鑒真傳》,詳細記述了鑒真六次東渡的艱難經曆。後來,日本的真人元開又根據此傳撰寫了《唐大和尚東征傳》,流傳至今。可惜思托的作品卻在曆史的煙波中遺失了。

鑒真的靈骨塔安放在了唐招提寺內的一個河水環繞的小島上。史書記載,自從小島上有了鑒真靈骨塔後,人們總是能聞到滿山的香氣……

鑒真東渡完成了自己傳律弘法的誓願,使日本佛教得以建立完備的授戒傳法製度,被尊為日本律宗始祖。他給日本帶來的唐代新的佛學專著、中國書法、繪畫、建築、雕刻技藝以及醫學知識,為日本文化的發展作出了無可估量的貢獻。鑒真大師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偉大使者,千百年來,被日本人民尊為“盲聖”、“日本律宗太祖”、“日本醫學之祖”、“日本文化之恩人”……

第二年秋天,日本國為了感謝鑒真行化奈良的恩德,特派使臣伊藤鬆岡到鑒真大師的故鄉揚州各個寺院,報告大和尚圓寂的消息。揚州僧俗各界聞之大駭,悲痛萬分,身著喪服,麵向東方舉哀三日,以表達對這位高僧的悼念。

真人元開在《唐大和尚東征傳》裏,寫到最後還記載了這樣一件奇事,當時在揚州各界悲痛悼念鑒真大師的時候,“都會龍興寺,設大齋會,其龍興寺先是失火,皆被燒,大和上昔住院房,獨不燒損,是亦戒備之餘慶也。”

最後的這兩行字,讓人掩卷神思,仿佛聽到那遙遠而悠長的鍾聲:

咚——咚——咚——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