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三十九章 黨爭(2 / 2)

後來史可法愚蠢的做法叫馬士英有了可乘之機,人家果斷擁立,福王繼位大統。按說天位已定,可以一致對外,但事實無非如此。

東林黨人和複社仍然散布謠言,在朝中攻擊馬士英,在民間造弘光的謠言,鬧到最後,還唆使左良玉領兵東進……南明亡的那麼快,東林黨和複社中人得負大半的責任。

後來修史書時,黃宗羲這個複社骨幹也是粉墨登場,他和他的浙東學派承擔了清朝官修明史的責任,於是史書上東林正臣形象光輝,而馬士英等人則是一無是處,國事皆敗壞於東林和複社的敵人身上。

明末的很多事情,斷不可盡信當時文人所著的東西,特別是東林黨人的筆記文章一類,信口胡說之處甚多,偏激無理之處到處都是。比如有人責問黃宗羲,邊關虜騎強盛,當以何製之?這個滿嘴仁義德道的大學術家和複社名人直接便答道:“以仁德製之可矣。”

酸腐之處,可令人一曬而罷之。

可以說,整個東林和複社的基礎就是在黨同伐異之上,其中隻有寥寥無已的幾個一心隻為國事,而不計個人名利得失,當然也無視黨派鬥爭的人,這樣的人還有一定的實際的能力,而不是埋首在故紙堆和儒家經義之中把腦子搞壞掉了的,更是鳳毛麟角了。

幸運的是,陳子龍似乎就是其中一個,而吳應箕在此時此刻,也頗有意動之態。

隻有候方域是沒心沒肺的公子哥兒,瞧熱鬧成,買東西也成,但叫他往深了去想,倒也真是為難了他。

在座的人,張溥沉著臉,鬱鬱不歡,浮山這裏給他的壓力太大了。而吳應箕若有所思,陳子龍神色淡淡的,隻有候方域神色如常,與往日一樣。

不一會菜蔬上來,陳子龍舉筷道:“膠州這裏沒有別的名產,無非是海鮮,現在海魚正肥,這幾種都是極好的……十分鮮嫩可口,幾位老兄多嚐嚐,看看與咱們江南的江鮮相比如何?再有這海蟹,海參,都很難得,請多用。”

“來,吾等能在此一聚,也是難得之事,數十年後,怕是文壇一段佳話。”

候方域這話雖然略微有點狂妄,倒也不能說是完全的不可能,在場幾人有的是社首領袖級的人物,有的是風流才子,雖然年輕,說是著作等身也不奇怪,晚明詩壇,其實也就是他們這一夥在挑大梁,說是幾十年後成一段佳話,也不誇張。

當下眾人被鼓起興頭來,一起舉杯道:“來,滿飲此杯!”

……

……

柏永馥受命之後,到中軍的總兵官正兵營持軍令調集兵馬,再領自己的直屬,還有兩個有騎兵的營中調動,鬧騰了幾個時辰後,以自己本部兩千騎,加上正兵營和幾個遊兵營加在一起,四千餘騎終於調到一處。

聽說不叫進濟南,改往東昌,所有騎兵的臉都是陰沉著,便是將領也都是沒好聲色,吆喝兵士和整隊的時候都是有氣無力的。

“都他娘的動起來!”柏永馥在劉澤清麵前是恭恭敬敬的,在這些下屬麵前卻是另外一副嘴臉,看到眾軍士都慢騰騰的,當下自己便揮動馬鞭打過去,一路抽過去,打的那些騎兵哎喲直叫,好歹各人的動作都加快了不少。

這一天走了十裏地,路上大風還把副將旗給吹倒了幾次,旗手被打了幾十仗,打的哭爹叫娘,好歹沒被打死。但有這樣的晦氣事情,大家怎麼也提不起心氣來,慢騰騰的走著,過了未時就找了個鎮子歇下來。

兵士們也不喂馬涮馬,隻卸了馬鞍就走開,把馬一群群拴在一起,叫人喂些幹草就算完事兒。不管是哪個營的兵,反正不可能把上頭發的精料拿來喂馬,開拔時發的豆料都是背在人身上,這會子扛了去找糧行給賣掉。

一時間,整個鎮上,到處都是亂糟糟的穿著紅色胖襖的曹州官兵,看他們的行止,如果不是旗號齊全,多半穿著鴛鴦戰襖,怕是遠遠看了,這鎮子上頭也是進響馬了。

而在這年頭,官兵不如響馬,最少是相當程度的百姓的共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