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百三十四章 道德(2 / 2)

“唉,再發一萬銀子勞軍吧……”劉澤清還沒摸著濟南的邊,自己的部下雖然拚了命走,一心想發財,一天也就三十裏地,還得自己掏錢賠上晚飯的糧食,再這麼下去,老底都得賠光了。但臨清的事不管是肯定不行了,他決定再給張國柱部下一萬銀子,同時又對柏永馥道:“柏兄弟,看來隻能再調四千騎兵,由你領著,也往東昌走一遭了。”

“這個……”柏永馥一楞,不過也隻得道:“末將當然要替太師效力。”

“你拿兩萬。”劉澤清知道不掏錢不行,顧不得劉源清殺雞一般的掙紮使眼色,又開出賞格,待柏永馥謝後,他才道:“我這裏一萬多人奔濟南,隻報稱五千,你和國柱領小八千人,人雖少,實則就是全部精銳了,等濟南安定下來,你們再從臨清回來一起在濟南城裏頭享福。”

一轉眼就拿三萬,這在曹州軍裏也是難得,他們每年軍餉有限,靠打劫維持軍伍,欠餉也是難免的,劉澤清一次拿這麼多銀子出來,也算真的大出血了。

當下柏永馥領了軍令,帶著四千騎兵,轟隆隆開往陽穀一帶去了。

待這一批精銳走後,劉澤清才放了心,開始叫幕客提筆給張溥複信。原來這陣子風聲大惡,張溥一路遊曆已經到了高密一帶,聽聞消息後覺得不大妙,寫了封信來,勸劉澤清要以大局為重,莫要使局麵再惡化下去,劉澤清對這個恩主雖然膩味,但也不敢怠慢,這邊把事情布置好,接著就是複信,請張溥放心。

……

……

劉澤清的複信是三月十八送到了張溥手中,事隔幾天,張溥沒有接到新的消息,但看到信的內容,見劉澤清把主力全派到東昌,頓時也是放心,微微一笑,叫家人把信收了。

眼見膠州在望,張溥的心思也有點異樣起來。

從打濟南往青州,再往萊州,一路情形叫張溥感覺十分別扭。

官道雖然還是那樣破爛,但有一些地段明顯是修過了,該補的補過,橋梁也修的十分堅實,易於叫大軍通過。

同時一路上沿道路兩邊,他看到不少農莊,也進去一兩家參觀過,對他來說,那種衝擊之感十分強烈,農戶與他說話時那種自信和滿足的神采和目光,叫他格外的不舒服。

“北地之民,簡直沒有教化,對我等讀書人,殊乏敬意啊!”

在江南,張溥哪怕不亮身份,憑他一乘小轎,書童在側,家仆跟隨的景像,一看就知道是名士出遊,平頭百姓見了,隻有叩頭的份,哪裏還敢這麼平平常常的看他,與他談話說笑還充滿自信的模樣?

“若這般情形,雖富,卻毫無規矩禮儀矣!”

所謂倉稟足而知禮儀,但一路上農莊裏看來,但見種種叫張溥不舒服的景像,是官吏主持生產和生活,而不是儒生和宗族,而退伍的老兵居然掌握治安和練兵,把整個農莊管的象個兵營。

這樣的情形,簡直就是觸目驚心,令人不寒而栗!

倒不是張溥食古不化,或是那種讀書讀傻了的書生,若是那般的人,看到民間富足,反而會欣喜。但張溥見了,唯有恐懼和反感。

維持整個帝國的不是靠兩萬多官兵和五六萬吏員,這麼龐大的帝國,從最北到最南快馬要跑上一個月,想用真正有效率的精細管理是很難想象的事,而自秦始皇行郡縣製後,地方權力越消越弱,要統治這麼龐大的帝國,隻能靠道德來統治。

道德為核,然後是宗族與士紳共治天下,最少在大明就是如此,這樣的統治次序是連皇帝也被拋在統治核心之外的,除了開國的幾個帝王和異類外,明朝的皇帝其實一直是被文官們以道德約束在體係之內,任何掙紮都是徒勞的。

萬曆年間,兩年四次離開京城百裏,結果就招致科道官連年上奏反對,從儀衛到邊疆有警,包括皇帝的身體,種種理由一起上,結果是皇帝漸漸明白過來,自己隻是一個活著的祖宗,統治這個帝國的根本不是皇帝,而是以道德為核心的整個龐大的文官體係!

象浮山的這些農莊的體係,正好是把文官的道統破壞的幹幹淨淨,一切以秩序,條例,公文,律條來管理,所謂的道德體係在浮山的農莊內是沒有市場的,這裏也沒有宗族和族長,種種一切,叫張溥有窒息的感覺。

如果整個大明遍布這樣的莊園,那麼,讀書人怎麼擔負起教化的責任,又有誰會聽他們的教化,而整個大明的官僚體係和所有的成例,在這樣的新體係麵前,又算得了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