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意雲然!”
崇禎背手而立,臉上已經是滿麵春風:“著即督師輔臣速將張獻忠首級妥善保管,速速送至京師!”
“是,皇爺!”
這樣的事是司禮監的職權範圍,自是由王德化答應下來。
“準備告捷太廟,朕將親臨!”
“臣等遵旨,知照禮部預備。”
此事是內閣並禮部的首尾,自是由內閣諸大學士一起答應下來。
張獻忠禍亂天下十年,耗餉千萬,前後調度官兵不下百萬,督師總督數十武官總兵官數百不能製,又有焚毀皇陵一事,所以此人伏誅,單為此事而告捷太廟和親往奉先殿祭祀皇祖,都是理所應當之事了。
至於撫恤地方流亡,安撫人心,統計俘獲甲仗物資,恢複地方生產,預備來年春耕,這一些事,平時說來是十分冗雜的,此時崇禎娓娓道來,一一吩咐,竟是十分周到詳細,而且並不顯的繁瑣。
內閣自是一一答應下來,一會下去之後,禮部和兵部就有的忙活。
“發庫銀十萬,並銀牌、鐵鞭等物,由內閣並兵部酌情來定,朕無有不允。”
這樣的大勝麵前,皇帝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方。
前年底盧象升督宣大兵馬勤王時,皇帝發銀兩萬還是三萬,還是十分舍不得,今次一開口就是十萬,如此大手筆的厚賞,自萬曆天啟至今,倒還真的是沒有過。
“臣等遵旨。”
這事兒就是戶部和工部頭疼了,內閣不會在皇帝歡喜的時候來觸黴頭。
“楊嗣昌督師有功,著授榮祿大夫,左柱國,加少保,太子太保。”
原本在官爵勳階上的獎勵,當是內閣兵部會議,按斬首多少,獲甲仗多少來計算,大明自有一套獎勵辦法和酬勞的體係。
不過皇帝欣喜之餘,願意當場就給立功的大臣升賞,以大明的君權體係來說,也並不為過。
在崇禎宣示的時候,內閣的舍人,還有記述起居注的翰林,司禮監的人,三方人馬俱是運筆如飛,不敢疏漏一字。
在聽到楊嗣昌升賞的時候,很多人的眼光便是瞟向了薛國觀。
楊嗣昌是東閣大學士,兼管禮、兵二部,權力極重,在大學士體係中排位卻並不靠前。
此次大功之後,自是與以前不同,無論如何,楊嗣昌權力越重,對薛國觀的威脅就越大,看來此次如此的超級軍功,對大明的政治核心,也會有所觸動。
倒是薛國觀本人毫無表示,最近皇帝已經連下幾次旨意,在不少事上叫薛國觀為難和難堪,他去位已經是必然,隻是不知道是平安而退,還是要有難堪。
楊嗣昌要上位,也是別人的事,與他無關了。
“張守仁……嗯,此役是登州鎮一鎮之功,張守仁麼……”
楊嗣昌之後,張守仁這個登州鎮的副總兵官自然就是武將中功勳最高者,楊嗣昌的封賞之後,自然便是輪著他了。
在前一陣,張守仁率兵飛速應援時,崇禎對他的欣賞又浮上心頭。而當登州鎮剛至敗報也緊隨而至時,崇禎雖不惱恨,心頭也是難免失望。
以張守仁的年紀,崇禎還是很想栽培他一下的,能將此人打造成崇禎一朝的大將和名將,如嘉靖年間的戚繼光一般,對崇禎來說,也是頗具誘惑力的一個想法。
當初不給登州鎮總兵一職,純粹隻是想在資曆上壓張守仁一下,現在看來,這個做法未免一廂情願,是太愚蠢了。
名將的鋒芒,豈是一階一級能壓製的住?
再想到現在山東有警,李青山冒起,山東地方是否能平定這股逆賊,恢複漕運,實難判定,這個時候,就不能再猶豫了!
“張守仁神行千裏,率部急趨湖廣,忠勇可嘉,已有大功。今,陣斬七千,且擒斬賊首,朕心實喜,賜榮成伯,世襲五千戶!”
“遵旨!”
與司禮太監們的果斷相比,文官們就遲疑的多了。打從萬曆年間到現在,封伯的也就是李成梁一個,其間還被文官們一起聯手剝奪過世襲權,後來還是萬曆在臨死之前自作主張,給李家將這個伯爵世襲下來。
李成梁可是斬首土蠻數千級,勒服女真各部,鎮守遼東數十年使大明遼東平安,有這樣的武勳,封伯時文官們尚且不情不願,覺得武將封爵,勢大難製,會威脅到文官壓製武將的現有體係。
而於此時,皇帝嘴一張便是將張守仁封為伯爵,各大學士麵麵相覷,一時間,都不知道如何是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