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3 / 3)

“新宇玉皇號”豪華遊輪首開先例,利用自己獨特的優勢,為杭州的休閑商務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錢塘江新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錢塘江夜遊曾經有過18年輝煌曆史。早在1984年夏,杭州錢塘江旅遊公司--杭州唯一一家專門從事錢塘江船上旅遊的老牌旅遊公司開展夜遊項目,當時人氣鼎盛,曾因遊客過多出現過一夜兩場的盛況。當初的“玉皇號”就是承載錢塘夜遊的唯一遊船。當時遊客定位為普通工薪階層,每位35元,出發時間定為每晚7點30分至10點。那時,夜幕中,錢江大橋、錢江二橋像一道道橫跨南北的彩虹。在這樣的背景下,船上遊客或看錄像,或打牌聊天,或唱歌跳舞,好不熱鬧。遊船遊弋在寬闊的江麵上,從珊瑚沙、六和塔,到錢江三橋,一路行來,江風拂麵,夜景迷人。這樣的場麵一直持續到2000年。那年可以說是錢塘江夜遊走向下坡路的分水嶺。陸上休閑娛樂業日漸發達,娛樂項目層出不窮,豐富的夜生活及便捷的陸地交通條件使水上夜遊逐漸失去優勢,經營狀況大不如前。2002年,杭州錢塘江旅遊公司暫停錢塘江夜遊項目。三年之後這條唯一正式運營的遊船“新宇玉皇號”,經新宇集團曆時8個月的精心打造,成為我省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商務遊艇。雖然之前也有很多的企業和個人投資建造了遊艇,但真正能夠擁有固定航線、商業化運營的,“新宇玉皇號”還是第一艘。它完全按照高檔、舒適標準建造,雖然是錢塘江上唯一的豪華遊船,但其硬件標準比黃浦江上的豪華遊輪有過之而無不及,其錢塘江第一遊輪的稱謂確實不為過。該船擁有雍容華麗的中西餐廳,堪與錢櫃媲美的KTV包廂、棋牌室等,還有一個獨具匠心的“空中花園”。船在水中航行時,遊客除能一覽錢江兩岸秀麗美景之外,頭頂透明天窗上還有五彩斑斕的觀賞魚在遊動,讓人仿佛置身於海底世界。“新宇玉皇號”填補了錢塘江水上項目空白,市場前景看好。作為國內最大的內河遊覽觀光市場,廣州珠江一年的水上產值達到20多億元。而錢塘江作為杭州三大水係中最大、水質最好的一個,目前水上休閑還是個空白,“新宇玉皇號”的出現,無疑是錢塘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新宇玉皇號”遊船主碼頭在浙江第一碼頭,錢江四橋東麓約200米,毗鄰江畔多個高檔樓盤,地處老城區與錢江新城的核心地帶。隨著杭州市濱江區的快速發展和對錢塘江兩岸的大力開拓,航道寬闊的錢塘江兩岸越來越成為寸土寸金的地方,這些對杭州水上旅遊和休閑娛樂發展的格局、規模和層次都起著巨大的提升作用,而杭城第一景觀大橋--錢江四橋美麗的夜景和周邊的綜合開發也一定會給“新宇玉皇號”遊船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錢塘江邊的城市陽台代表著杭州正在邁入“錢塘江時代”的新城核心景觀,城市生態文化軸的高潮所在,自然是集旅遊、休閑、文化三重功能於一身的“城市主陽台”。根據設計,主陽台像艘船,最大寬度為330米,外挑江麵79米的平台伸入江麵,實際建築麵積達到2.3萬多平方米。陽台靠之江路內側,將以漸進的方式,與新城地下空間——波浪文化城相通;臨江一側則以一個航船造型的外挑平台來親近錢塘江。

根據受力要求,主陽台由196根鑽入岩層的樁基托起,其中68根位於江中的樁基直徑達到2.5米,深達44米以上,每根樁基的實際承載力超過3500噸;陽台底麵標高約11米,高出500年一遇大潮標高約2米--因此,從結構講是安全的。另外,陽台還考慮船隻等外來力量的撞擊因素,不僅設計了警戒範圍,同時每一根樁基上還預設了防撞設施。至於平台之上,都設計有欄杆來保證遊人的安全。陽台作為新城景觀主軸的延伸和升華,主陽台將以中間鏤空的形式出現,給人以江上有湖的感覺。地麵將以不同材質的鋪裝,編織成一張色彩繽紛的地毯;帶有彩色的毛麵混凝土板,將同其不鏽鋼鑲邊一道,形成城市陽台的地麵特征。除了地麵鋪裝,主陽台還將鬆散地分布常綠生態小樹林和休閑小品,“以一張溫柔的麵紗,輕輕地覆蓋在整個陽台之上”,遊人身處其間小憩,感覺不出這是一塊人造“地麵”,而從錢塘江對岸橫看過來,主陽台就像一個空中花園。城市主陽台是一個立體建築,平台之下還有層高約3.5米的實用建築,這裏將全麵延伸錢江新城波浪文化城的博物、展覽、娛樂、文化、休閑等功能,這方“洞天”將成為年輕人向往之地。位於城市主陽台的兩側還有兩個副陽台。別看是副陽台,但它的麵積是主陽台的好幾倍。位於清江路一側的副陽台麵積達到15萬多平方米,位於靈江路一側副陽台麵積也有12萬多平方米。與主陽台大量外挑不同,副陽台顯得內斂。臨江外挑平台僅為3米左右,其絕大多數麵積都在內側,“特點就是突出休閑,充滿綠意”。副陽台為上下兩層結構,地下部分以車庫為主,地上部分除了布置金字塔形的玻璃屋,橢圓形的水池,以及青石板、花崗岩小路、休閑設施外,剩下就是四季有景的樹木--上看有高挑的香樟等,中看有市花桂花樹等,低看有杜鵑等。新城“一主兩副”三個陽台,都要通過之江路與錢塘江親近。那麼作為新城臨江的景觀大道,與城市陽台相接的1300米之江路段,將以地下管廊來解決交通問題。之江路下挖4米左右,為雙向六車道,之間將通過自然采光、透氣,凸現景觀隧道時尚、生態、和諧的“氣質”。目前,之江路城市陽台地下管廊工程起於清江路,止於慶春東路,實施範圍與城市陽台工程同步,全長2160米。在5.6米寬的管廊內,將設置自來水管道及下沙原水管和電信、移動、聯通、有線等通信管線,同時還將設置8個防火分區,采取24小時全天候監控。管廊已於2006年10月完成土建,目前已進入各種管線安裝階段。建設中的城市主陽台,從空中俯瞰就像一把“浮”在錢塘江上的巨型遊標卡尺。不過,它的功能並不是想丈量錢塘江的寬度和新城的長度,而是一把用來提升錢江新城休閑品質的文化標尺。城市陽台建成後,將同兩個分別位於清江路至解放東路、新業路至慶春東路範圍內的兩翼陽台一起,組成新城核心區塊環境建設的標誌性工程,成為杭州城市新中心親近錢塘江的全新載體。從新城另兩大標誌性建築--杭州大劇院、國際會議中心散步到城市陽台,時間不會超過10分鍾。

到2010年,新城年吸引遊客數量將達390萬人次,城市陽台將會成為吸引海內外各地遊客的重要景點。杭城血脈--錢塘江水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在《杭州運河叢書》總序中對杭州作了精辟闡述:杭州這座著名江南水城的形成與發展,就是與江、河、湖、海、溪緊密相關的。杭州的環境優勢獨在於“水”,杭州集江、河、湖、海、溪於一城,她麵海而棲、瀕江而建、傍溪而聚、因河而興、由湖而名,是一座“五水共導”的城市。這個“導”字是否就應體現在錢塘江水的血脈上。錢塘江水導入西湖,西湖一月可換一次新鮮血液。2003年3月10日,西湖一項新的配水工程水預處理場破土興建。西湖配水工程主要由兩個水預處理場和輸水管網組成,采取科學的沉澱方法處理取自錢塘江的水。位於玉皇山南側的玉皇預處理場日處理錢塘江水30萬立方米,經太子灣公園、花港小南湖將水引入西湖。位於赤山埠的赤山埠預處理場日處理錢塘江水10萬立方米,經楊公堤(原西山路)將水引入西湖湖西新增水域。這將有效地調節西湖的水量,淨化湖水。經過半年的奮戰,旨在為西湖換水的湖西引水工程大功告成,一塊塊隔開的方形池子裏,由4根直徑1米的大管子輸送來的錢塘江水,經過道道程序逐級沉澱,水色由混濁逐漸變清,到最後竟清澈異常,能見度估計有兩米以上。兩大沉澱池每天40萬立方米、經預處理透明度達12米的錢塘江水將源源不斷地注入新西湖。興建這項工程是杭州市政府為改善西湖的水質而采取的一項措施。在1986年,杭州市曾經建成西湖引水工程,使西湖水質得到了明顯改觀。但是,由於錢塘江水不加任何處理直接輸入西湖,受到了錢塘江的潮汐和水質的影響,其真正可引入西湖的天數實際不足100天,因此西湖的水質和水量仍無法滿足西湖配水的要求。杭州市政府想出一個辦法,利用密布的運河河道,把附近錢塘江的水引進西湖,另一頭再疏導出去,這麼一來一往,死水變活水,西湖仿佛脫胎換骨。每天將有經過預處理的40萬立方米、透明度達1.2米的錢塘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入西湖水域,使西湖引水不再受錢塘江水質變化的影響。每年的引水量可達到1.2億立方米,實現西湖水脈一個月更新一次。大量的優質水開始進入西湖,將對改善西湖水質起到根本性的淨化作用。同時,通過西湖的引水、換水,保證有充足的西湖出水用來衝洗市區的古新河、沿山河、西溪河、古運河等河道,徹底改善整個市區河道水質,進一步提高杭州整體水環境質量。為了改善運河的水質,在三堡船閘附近又專門開建一條引水渠。建成後,既可以引錢塘江水導入運河,又不影響航道通行。2007年3月30日,三堡船閘引水工程正式通水。此前的三堡船閘作為運河和錢塘江溝通的樞紐,在承擔通航功能的同時,也承擔起了為運河配水的任務。但是配水一般隻能安排在船舶航行較少的夜間進行,通航和配水一直是交替進行。三堡船閘引水工程的建成,將臨時性引水轉變成了永久性引水。這條為引錢塘江水進入京杭大運河而專門開辟的969米長的通道,耗資2451萬元,最大引流量每秒35立方米。

為解決大運河杭州段的水質汙染問題提供了條件,運河水質有望在短期內從劣五類上升到五類。為改善城西水網環境,為西溪國家濕地公園提供優質水源,杭州市政府決定引錢塘江水入城,計劃將錢塘江水導入杭州城西,導入西溪濕地。充分利用杭州得天獨厚的錢塘江水,並經城市河道循環後重新排入錢塘江,既不會減小錢塘江入海的水量,又能增加杭城河道的自淨功能。錢塘江引水入城工程由取水樞紐、上遊輸水渠道、輸水隧洞、連接河道等組成,線路總長約12公裏,設計引水量為每秒25立方米。整個工程預計投資逾9億元。根據設計,錢塘江水從大刀沙附近的取水樞紐流入,經輸水渠道、隧洞,從留下鎮東穆塢支流流出,再流入沿山河,彙至五常港,由此以下,通過配套工程,一直流向西溪濕地、城西紫金港、蔣村港、蓮花港、馮家河、益樂河、古蕩灣河、沿山河等150平方公裏內的其他河流。將錢塘江水引入杭州城,主要是通過2000米的輸水渠道和8000米的隧洞。其中,隧洞是關鍵控製性工程。隧洞下方上圓,呈馬蹄形,直徑約5米,就像我們常見的隧道。與引錢塘江水入西湖不同,引水入城不設泵站加壓,運行過程采用無壓方式,即依靠錢塘江和運河西片河網的自然落差輸水,不設泵站,大大節省了運行成本。每秒25立方米的錢塘江水引到城西水網,將大大地改變城西河道的現狀。水位的抬高,水量的增加,將加快水的流速,增加河道的自淨能力,給城西居民帶來福祉。引水入城工程建成後,具備年均自流調水7億立方米以上的調水能力。錢塘江水流入城西河網後,一部分繼續流向下遊,大部分將彙入京杭大運河,這些水體通過德勝壩翻水站由上塘河、和睦港,最後再排入錢塘江,形成“取之於江,還之於江”的水體循環。另外,城西河網水質改善後,水體可自排流入杭嘉湖東部平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杭嘉湖東部平原河網的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