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1 / 3)

明清時期明清時期,錢塘江上下遊都發生了許多在中國曆史上值得一書的事件。其中徽商的崛起曾影響到封建社會晚期的中國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而徽商發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錢塘江便利的交通:徽商順江而下到杭州,再通過運河走向全國。至清代,乾隆帝四下海寧,真是為了“尋親”?民間傳說固然吸引人,但一個事實是,這一時期錢塘江潮水愈來愈大,潮水甚至威脅到杭嘉湖平原的糧食生產,麵對全國最重要“皇糧”和國稅來源地的安全問題,皇上也坐不住了,於是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魚鱗海塘得以誕生。《四時潮候圖》:古代人民對潮汐規律的認識海洋的潮汐現象是人們熟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勞動關係極為密切。我國先民自古以來就勞動、生息、繁衍在海洋之濱,認識海洋,適應海洋,利用海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潮汐現象和變化規律的探索一度處於世界前列。潮汐可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會給人類帶來禍害。就拿湧潮來說吧,湧潮作為一種奇特的潮汐現象,暴漲暴落,洶湧澎湃,在全世界十分罕見,而錢塘江湧潮早已聞名天下。壯觀無比的湧潮千百年來博得多少人驚歎!激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畫意,但也給錢塘江兩岸人民造成無數次災難。湧潮衝毀堤塘,損壞田舍,吞沒航船和生靈,史書多有記載。唐代寶應、大曆年間(8世紀中後期)浙東人士竇叔蒙通過對潮汐精密的觀察,總結出一套錢塘江潮汐的推算方法,提出了一種“圖表法”,這是一種具有縱橫兩軸的坐標係統,縱軸為時辰,橫軸是日期,直觀地標出每天的高低潮時,這種方法比歐洲最早(13世紀)的英國倫敦橋漲潮時刻表要早四個多世紀。退一步說,到了北宋至和三年(1056),經呂昌明重訂的浙江臨安(今杭州)春秋季高潮時刻表也要比倫敦橋漲潮時刻表早兩個世紀。明朝官吏宣昭,仁和(杭州)人,著有《浙江潮候圖說》一文,曾將《四時潮候圖》刻石碑於錢塘江岸浙江亭牆壁上。據考證,此亭在錢塘江北岸南星橋三廊廟碼頭棧橋旁側,是當年的過江渡口,今已無實物留存。附圖為高低潮時推算圖(略),附表為四時潮候表。表中的時辰是我國古代計時單位,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一時辰合現在兩小時。錢塘江潮汐的高潮時刻因季節(春秋、夏、冬)、農曆日期和晝夜而異,潮汐的大小分為極大、大、漸大、小、漸小、起水(潮由小轉大)、下岸(潮由大轉小)等,使人一目了然。古人對錢塘江潮汐規律的表述和歸納,完全符合客觀規律,實用性很強,千年之前已有此水平,實在難能可貴。曆經千年滄桑,河道變遷,如今的錢塘江潮汐其高潮出現時間與古代相比已經有了變化,對照杭州閘口潮位站(離古代浙江亭遺址僅數公裏之遙)近年的潮汐實測資料,古代高潮出現時間比現今潮汐實況要提早1~2個小時,但每天潮汐滯後時間仍為40分鍾左右,即每天高(低)潮出現時間要比前一天高(低)潮出現時間延遲40分鍾。宣昭在《浙江潮候圖說》中就已經指出,潮漲潮落的時間是可以推算出來的,而且絲毫不差。這是天地運動的自然規律,從古到今是不會改變的。

對於在錢塘江畔刻石立碑的旨意,他作了如下解釋:杭州作為一郡的首府,沿江靠海,遠達溫州及福建,近控江浙一帶,是商人聚集、船舶集中之地,因而錢塘江就成了南北交通要衝。行人、船舶來往的快慢,都須依據潮汐的漲落決定開行或停止。假如違背潮汐變化規律,錯過了時間,必然遭到傾覆或滯留的後果,所以不能不謹慎嗬!他進一步指出,自己在這個郡任職,正值戰爭年代,信使和軍隊往來進退,盡管期會很多,邊境緊急,卻必須告訴人們要嚴格按時候潮,切勿冒失過江,自找危險。然而每日來往人員甚多,早晚不息,還不能做到路人皆知,家喻戶曉。查考郡誌,得到《四時潮候圖》,簡明可信,所以特意寫了這個潮候圖說,一並刻成石碑立於浙江亭的牆壁上,使路過此地的人均能看到,以免冒失過江,遭受禍險。這也是防患於未然的本意。宣昭在此將為何要刻石立碑的用意說得明明白白。我們知道錢塘江潮汐因為伴有湧潮現象,來勢洶湧,千百年來經常釀成船翻人亡的事故,危害甚大。所以宣昭在文中特別告誡人們要依據潮汐規律行事,切勿冒險喪身。用今天的話來說,是當官的懂得客觀規律,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辦實事,可敬可佩。這件事既反映了古人對自然現象的成功探索和科學成果的應用,折射出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同時也體現出古代官員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明清魚鱗海塘在浙江海寧鹽官,有一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就是魚鱗石塘。魚鱗石塘和萬裏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而聞名於世,其築造結構精巧,氣勢雄偉,曆經數百年的潮水衝擊依然“力障狂瀾扶砥柱”,被譽為“捍海長城”。遠在唐代及以前的錢塘江海塘,和其他堤塘一樣,都由土料或土石混合料築成。但土塘難以捍湧潮、禦風浪,塘身臨溜以後,更難抗禦急流對塘基的淘刷。五代吳越時期,當時已成為吳越西都、西府的杭州,海塘受強潮頂衝,屢築土塘不成,形勢險急,吳越王錢鏐乃破大竹編籠,中填塊石,橫臥疊築,並用長樁固定;塘前還釘立樁木以消殺湧潮、強浪的直接衝擊,稱為“滉柱”(明清時期又稱蕩浪樁)。竹籠石塘的創築,是曆史上改進錢塘江海塘型式結構和用石築塘的開端。宋、元兩代在江岸崩坍,緊急搶築海塘時,又先後“藉梢楗以護其衝”(即用柴埽護塘岸),以樁、笆、板、木組成石倉,用石囤、木櫃等護土築塘。這一類結構是在危急形勢下常用的搶護工程,辦料易,成事快,能收效於一時,但並不耐久。宋景祐、慶曆年間(1034-1048)在杭州疊石為塘,是最原始的直立式石塘,但在強潮大浪直接侵塘或崩岸延及海塘時,即難穩固;元至正七年(1347)修築百瀝海塘上虞後海塘時,在樁基之上分別平置長5尺(元製1尺合30.72厘米)、闊2.5尺的條石,在此之上,用同樣尺寸的料石縱橫錯置5~8層,頂壓側石,內側先填1尺厚碎石,再築附土。但上虞後海塘並未長期臨江,且邊界、動力條件亦與北岸海塘有別,所以元代對塘型結構的改進,淺嚐輒止,未再深入。現在的魚鱗石塘,主要是清朝康熙朝開始,根據前人治江經驗而發明的一種堅固海塘技術。

據《海寧市誌》記載:魚鱗石塘長31381.7米,創於清康熙時,大規模興建於乾隆年間,是古代一項偉大的水利建築工程。塘基開深2~3尺,見實土為宜,靠海側釘馬牙樁兩路(1尺5圍、2丈以內圓木)與土齊,各樁緊貼似馬牙,塘基麵的中部為塘身重負,前後再各釘馬牙樁一路。每丈塘每路釘樁20支,4路馬牙樁用80支。基麵所餘底空須釘稍稀的梅花樁7路,各路用樁11支,各樁間填土並夯實,使土堅樁固。塘身用條石長5尺,闊1尺,厚1尺5寸,六麵鑿平,縱橫砌築。塘身外縱內橫成丁字形。疊砌成品字形,每砌一層外收4寸,內收1寸,使塘身外坡內陡。頂蓋則全部縱砌,相鄰條石間鑿成鑲槽,嵌以鐵錠、鐵鋦,使各條石間相勾連而不鬆動。間縫用桐油(或糯米湯)拌以芝麻石灰緊嵌。塘內緊貼厚土夯實。塘外側九層以下築石坦,各石相接。用鐵錠榫加固塘身(即疊層石而中穿之,貫以鐵筍,犬牙相銜、熔鐵灌之,膠結眾石為一體)之法的發明者俞兆嶽,字岱楨,號五峰,海寧人。曆官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中由宣平教諭選大田知縣。後出築鬆江海塘發明此法,效果顯著,海水衝擊不可動。乾隆間海寧境內修築魚鱗石塘,亦加以采用。俞兆嶽後官至吏部侍郎。近代訓詁學家朱起鳳(海寧人)《捍潮》詩讚雲:“不是銀塘萬人修,豈能砥柱鎮中流浪隨鯨背高低落,工集魚鱗上下周。千裏封圻資保障,百神川瀆切懷柔。桑麻冀卜豐年兆,擊壤歡騰薄海謳。”應該說,錢塘江河口兩岸的海塘,曆史悠久,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而海塘的建設和維護,更是一直受到曆代主政者的高度重視,特別是明清兩代,投入了大量的財力、勞力,修建了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直立式魚鱗石塘。關於乾隆和魚鱗塘,民間還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乾隆四駐海寧陳閣老家,真是為了探親?野史有它的說法,但清代皇帝特別關注海寧,有著更加重要、更加實際的原因。海寧的錢塘江海塘,北麵是寬闊的太湖平原,曆為富饒的地區,在清代,這個地區上交的皇糧定額幾乎占全國的一半。但這個糧倉並不穩固,曆史上,錢塘江擺動頻繁,北線的杭州、海寧一線海塘,全是危急地段。糧倉告急,皇上怎能坐視不管?所以,不惜投以巨資,大規模修築錢塘江海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140年間,規模較大的修築工程有十三四次。每一丈(現在的七尺半)需8000萬兩白銀,乾隆還親自抓過打樁。清代還建立了一係列規章製度,如海塘的保固製度規定,在保固期內,海塘如有損壞,承修官員必須賠修,即使官員本人去世,也須由家屬賠修。正因為從組織上、製度上、經費上對維修海塘進行保障,明清時修建的魚鱗石塘,今天仍然屹立在錢塘江畔,有33.4公裏,如同一座曆史的豐碑。新中國成立後,對錢江海塘進行了全麵的修複整治和擴建,海塘建設技術也有了很大提高。錢塘江北岸海塘加固工程,44.7米的險工地段,作為國家重點扶持項目,1998年5月19日正式開工建設,這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塘修築工程。現有海塘高度,隻能防禦20~25年一遇的洪潮水位。

這次加固工程將其抬高到防禦百年一遇,還能抵禦12級台風入侵時掀起的大浪。另外,還根據具體情況,分段采取海塘基礎保護措施。有的塘段,在塘腳密密麻麻地打滿了10~12米的鋼筋混凝土樁,有的塘段,修築了密集的丁壩群。第一期工程,總投資5.6億元,每加固一米海塘,需要1.8萬~2萬元人民幣。目前,錢塘江臨江海塘總長為400多公裏,它們猶如一座海上長城,力障狂瀾,護衛著錢塘江兩岸豐腴的土地和過著富足生活的千萬百姓。錢塘江古海塘是我們的先輩在實踐中不斷加深對河口動力、邊界條件的認識下,殫精竭慮,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成果,當時雖無現代科技知識,築塘材料又有局限,但在結構、布置等方麵,有的已接近、甚至吻合現代設計原理,其成就彌足珍貴,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燦爛輝煌的一個方麵。專家學者對其主要經驗總結為如下幾點。(1)因地製宜選用不同的塘型結構。錢塘江海塘所在的錢塘江河口,上、下段的邊界、動力條件均有差異。清陳訐已指出:“寧、鹽兩邑均以海為患,而潮有橫衝、直衝之異,地有軟沙、硬沙之別。”明代在海鹽所建五縱五橫魚鱗石塘,麵對迎麵直衝的強浪,塘身寬厚;而清代在海寧所建魚鱗大石塘,主要是麵臨順塘橫衝的湧潮淘刷,且塘基粉沙疏鬆,是以塘身較窄,而在基礎加打幾路馬牙排樁,防止淘刷基土。在潮勢較弱地段,為節省工料,又將內層條石改換成塊石,成為條塊石塘。因地製宜,各得其所。(2)千方百計加強塘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明代為加強塘身的整體性,削弱水流沿砌石縫隙淘吸附土,將條石縱橫交砌成丁字形,各層間上下錯縫疊壓成品字形,斷麵後側砌石稍高於前側成襆頭形。清代複在條石間先用槽榫嵌聯,後改用鐵錠等扣接,並先後用石灰米汁等漿砌石,桐油麻絨抿縫。竭盡所能以穩定塘身。(3)改進塘身迎潮麵砌石收分使其有消能和挑浪作用。明代改石塘迎潮麵壁立為逐層內收,收分均一的階梯形,除增強穩定性外,還形成糙麵,具有一定程度消殺潮浪動能的作用。清代將收分改成下(層)寬上(層)窄,頂麵兩層不設收分,即由均一坡改成變坡,兼具挑浪之巧,減少潮浪的越頂水量。(4)允許難以加高的塘身越浪。海鹽一帶海塘附土經常受風浪或浪花越頂的侵蝕,這一思路與措施,基本上與現代的設計思想相吻合。乾隆四次至海寧清高宗,名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後繼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25歲登極,在位60年,後由嘉慶繼位,終年89歲。葬於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在清朝皇帝中,可以作為英傑人物來論說一番的隻有四位皇帝--清太祖天命大汗努爾哈赤、清太宗崇德帝皇太極、清聖祖康熙大帝玄燁和清高宗乾隆大帝弘曆。乾隆在位期間,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使社會出現一片繁榮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間達到了頂峰。同時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消滅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理,鞏固和發展了中國這個多民族國家,奠定了今天中國固有版圖;嚴厲拒絕了英國特使馬嘎爾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乾隆皇帝弘曆在位60年,做的事情太多,光記載他言行的《清高宗實錄》就達1500卷。據筆者統計,共有13580136字,還未計標點符號。以下介紹乾隆皇帝四次至海寧閱視。據記載: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初三日,弘曆上杭州觀潮樓觀潮,後又登六和塔觀察江流形勢,後作《登開化寺六和塔記》;初八日至到會稽山親祭禹陵。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初二日至初四日,高宗弘曆第一次閱視海寧海塘。此前,曾命大學士劉統勳、河道總督高晉、浙江巡撫莊有恭等到老鹽倉一帶簽試樁木,以定能否建魚鱗石塘。三月初三日,弘曆命都統努三、額附福隆安在塔山壩石簍上立標記,以驗淤沙增漲尺寸,由浙江巡撫每月專疏、隔月繪圖貼說奏報;後又增加海塘工程、沙水動態觀測等內容,形成製度,一直延續至清末。乾隆三十年(1765)閏二月初五日至初七日,弘曆第二次閱視海寧海塘。初三日,命為海寧繞城石塘普建三層坦水,以禆益護城保塘。是年,翟均廉撰成《海塘錄》26卷,另卷首2卷分錄詔諭和聖製,記事至乾隆二十九年止;收入《四庫全書》時,卷首一又補入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和四十九年對興建魚鱗大石塘的詔諭。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初二日至初四日,弘曆第三次閱視海寧海塘。初三日到尖山,並諭:海寧繞城石塘和七裏廟東將字至陳汶港密字間,有未建成魚鱗石塘段落,應一律改建為魚鱗石塘;老鹽倉一帶,凡可下樁建石塘者,應派誠妥大員通段勘估,奏報辦理。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弘曆第四次閱視海寧海塘。十五日上尖山觀潮;十六日諭老鹽倉一帶新建石塘與原有柴塘間現存溝槽應加土填平,上栽柳樹;並命再向西接築石塘至烏龍廟,以鞏護省城。乾隆連續四次到海寧,主要目的是視察耗費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因古代錢塘江口江流海潮的出入有南大門、中小門和北大門三個口門。如果海潮趨向北大門,則海寧一帶的海潮首當其衝;趨向南大門,則紹興一帶的海塘坐當其險;唯有主流走中小門,南北兩岸才少有海潮之災。從乾隆二十五年(1760)開始,海潮北趨,海寧一帶潮信告急。一旦海寧一帶的大堤被衝毀,那麼臨近的蘇州、杭州、嘉興、湖州,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將會被海水淹沒。因此,乾隆皇帝從“海塘為越中第一保障”的認識出發,在乾隆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之時,親臨海寧勘察。另一方麵,海寧地方的地勢和土質都不是很好,在施工過程中存在著許多困難,負責的官員們在具體措施等問題上還有很大分歧。因此,乾隆每次南巡都要親往閱視,以便更好地作出決策。就這樣,在乾隆皇帝的督責之下,海寧一帶修建起了耗資巨大的魚鱗石塘,成功地抵擋住了海潮的侵襲,對保護當地及附近地區的百姓、土地以及農業生產的安全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時至今日,經過了200多年的海水衝刷,這座石塘的某些地段依然完好,還在繼續發揮著作用。金庸先生小的時候,就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修的石塘邊露營、玩耍。乾隆是中國有文字記載以來享年最高的皇帝,也是中國曆史上實際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