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2 / 3)

他發誓要用石塊把錢塘江填滿,不讓潮水再橫衝直撞,到處害人。他手裏丟著石塊,嘴裏不斷地咒罵著:“可惡的潮水嗬,該死的龍王嗬!我要把山搬下來,把錢塘江填沒!”水晶宮裏的屋頂和門窗,被六和丟的石塊砸了許多窟窿,石塊在水晶宮前的台階上慢慢堆成了一座小山,快要把大門給堵死了。這時龍王聽到六和的咒罵聲,走到水晶宮門口張望,不料又被六和丟下的石塊砸在頭上,把他的一隻龍角砸歪了,後腦勺上還腫起一個大疙瘩,疼得嗷嗷直叫喚。六和在江邊一麵哭,一麵咒罵,一麵往江心丟著石塊,一天,兩天……整整丟了七七四十九天。這天正好是八月十八,他忽然聽到了“轟隆隆”的聲音自遠而近,錢塘江潮水湧過來了。潮頭上站著個橫行霸道的蟹將軍,領著一隊彎腰曲背的蝦兵們,後麵黃羅傘下罩著龍王。不一會,龍王來到了六和麵前,說:“小孩,小孩,不要哭不要哭,也不要丟石塊啦,要金要銀還是要珠寶,你說出來我都給你。”“龍王,龍王,你聽著,我不要你的金銀也不要你的珠寶!你要依我兩件事,若不依,我就一直丟石塊直到壓坍你的水晶宮,填沒這條錢塘江!”“哪兩件事呀,你說說看。”龍王問道。“第一件,馬上把我娘送回來;第二件,從今以後不準亂漲大潮,潮水隻許規規矩矩順著河道走,漲到小山這裏為止。”龍王滿心不願意,但又怕六和真的把錢塘江填沒了,壓坍他的水晶宮,隻好都答應下來。隨後龍王馬上把六和的娘送上岸來,六和別提有多快活啦!他牽著娘的手高高興興地回家去了。從那以後,錢塘江的潮水便真的小了很多,而且漲到那座小山邊便穩了下來。隻有每年八月十八那一天,潮水比平常要大些,說是因為龍王怕他的部下再闖禍,惹惱六和,親自出來巡江造成的。人們從此摸到了潮水的脾氣,也不再怕它了,把沿江兩岸的荒灘都開辟成良田,種上綠油油的莊稼。為了感謝六和治伏了龍王,後人就在他搬石塊的小山上,修築起一座寶塔,即取名為“六和塔”。二、飽經風霜的六和塔六和塔曆史悠久,曆經滄桑。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毀於兵燹,幾乎片瓦無存,塔院也被破壞殆盡。到了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高宗趙構因見錢塘江潮搗堤壞屋,侵毀良田,為患甚烈,便命有關官員預算費用,決計重建六和塔。這時,僧人智曇挺身而出,願“以身任其勞,不以絲毫出於官”。他不但將自己的財物傾囊奉獻,還曆經艱辛,四方募化籌集資金,當地官吏、富戶和眾多善男信女為智曇的精誠所感動,紛紛盡力支持,百姓“雖遠在他路,亦荷擔而來”,出資出力。如此前後曆時十餘年,至隆興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層告成,歲末全部完工。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層,規模上雖然比塔初建時略有收縮,但依然龐大富麗,而精整、堅固則超過舊構,在浙江佛塔中規製、造型和功能都堪稱首屈一指。同時,塔院亦告建成,隆興二年(1164)賜額“慈恩開化教寺”,因該寺依塔而建,故又名六和寺,因位於月輪山,亦稱月輪寺。第一任住持即是重建六和塔的功臣智曇。該寺的建築反映了中國早期寺廟的風格,即先有塔,後有寺,寺之建築以塔為中心而建,而不是像後期寺廟建築那樣,以塔為附屬物。

如今寺雖已不存,但從殘餘的建築還可窺見當時格局之一斑。元朝元統間(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敗而作修繕。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騰騰烽煙劫火中,寺與塔均遭破壞。明人郎瑛在其著作《七修類稿》中描繪了塔受損的狀況,有“今光磚巍然,四圍損敗,中木燋痕尚存,唯內可盤旋而上也”的描述,可見,那時六和塔的木結構外簷已完全燒毀,隻餘磚構塔身,這和西湖另一著名古塔雷峰塔的遭遇如出一轍。可慶幸的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佛門淨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蓮池大師)主持大規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頂層和塔刹加以重建,還調換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麵的磉石構件。清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認為這座古塔關係到國計民生,下詔特撥國庫帑金,命浙江巡撫李衛再作大規模修整,前後曆時兩年才竣工。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曆南巡到杭州,兩次專遊六和塔,還賦寫詩章數篇。對錢塘江、月輪山一帶的山河風光,這位以風雅自命的當朝皇上大加讚賞,發出了“壯觀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禪”的感歎。興之所至,他還重新撰寫出一篇塔記,並在塔前牌坊上題寫了“淨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學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層上各賞賜禦書四字匾額,而且一至五層還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題額,第一層為“初地堅固”,前供地藏菩薩塑像,後置明萬曆刻北極真武像;二層是“二諦俱融”,供東海龍王像;三層寫作“三明淨域”,供彌陀、觀音、勢至像;四層書題“四天寶綱”,供魯智深像--這是根據《水滸》故事中武藝高強的魯智深圓寂之地就在六和塔的傳說,後人因而還為之在此塑像;五層題的是“五雲扶蓋”,供毗盧觀世音像;六層四字為“六鼇負戴”,七層留題了“七寶莊嚴”。其中,明線刻真武像至今猶存,其餘所供奉的佛道偶像都已毀損無存。當時,六和塔的各項設施,不但都得到了恢複,而且還有所增益。開化寺香火的規模當然也今非昔比,一時間,香火鼎盛,人聲喧沸,可以說是六和塔曆史上又一中興盛大時期。清朝道光、鹹豐年間,六和塔又因天災人禍而日漸破損,外部木結構部位甚至敗落無存,頹敗朽衰持續了將近50年。直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資修築錢塘江堤壩的同時,更以餘財重修六和塔。他組織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磚結構塔身外部添築了一十三層木構外簷廊,其中偶數六層封閉,奇數七層分別與塔身相通,塔芯裏麵,則以螺旋式階梯從底層盤旋直達頂層,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經過這次修繕,六和塔的狀貌基本定型下來了。據史料記載,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極為浩大而艱巨,僅僅搭紮施工必需的腳手架一項,就花了3年時間。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六和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此前後,六和塔又經過多次維修,其中規模較大的有3次。第一次在1953年,當時塔頂屋麵漏水嚴重,修繕時對塔內原有的古式彩繪全部更新,同時調換了底層木柱,代以磚柱。並於1957年在塔頂安裝避雷針。

第二次在1971年,解決了木結構黴爛、白蟻危害等問題,並加設鐵欄杆,將部分木窗台板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在1986年,針對六和塔木架構出現不同程度殘損等現象,在進行全麵勘察之後,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家組按照《威尼斯憲章》精神,以加固、維護為主,確定了維修方案。1991年5月,維修工程進入實施階段,工程主要是調整塔頂屋麵坡度,加固地柎鋼結構,同時更換各層屋麵全部屋瓦一萬餘張。是年十二月竣工。六和塔從南宋智曇重建至今,已經曆800多個春秋,其間雖屢遭天災人禍,塔身卻依然基本維持原狀,巍然屹立,分寸無移,其根基何在呢?據實地勘察,六和塔不是直接築造於基岩,而是坐落在中硬密實的板塊狀基礎之上。這個基礎,很可能是由蛋青或濃糯米粥作為膠結物,粘合碎石、卵石而形成的,故而塔身的重量能夠均勻分布在板塊狀持力層上,改點狀受力或環狀受力為麵狀受力,分散了受壓強度,保持了長時間的相對穩定。六和塔的基礎依山勢而建,向東南方略有傾斜,傾角約五度,這使得六和塔可以抵禦杭州地區常常會從東南方向刮來的台風以及頻繁的江潮侵襲。六和塔塔基的構築,可以說是水泥、混凝土發明使用以前,中國古代建築上偉大而成功的創舉,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與才幹。三、當今的六和塔現存的六和塔,高59.89米,占地約890平方米,外形基本保持了清光緒以來的舊貌。塔基外表用條石砌築,每邊長約13米,按照梁思成先生的說法,這也已不是原狀,原來的範圍應當還要大一些。有些階條石上,還留有方形琢孔,排列規矩,可能原先立有望柱。塔身為磚砌,外簷為木結構,平麵呈八角形。外簷共十三層,其中七層與塔身相連,另外六層為暗層,它們夾於其他七層之間。塔身結構呈內外雙槽形式,從外往裏依次分為外牆、回廊、內牆和塔芯室四部分。每層塔芯室用鬥栱承托天花藻井。藻井用兩層菱角牙子疊砌而成,為了顯出其華麗、深邃,鬥栱的鋪作增加,排列稠密,與轉角鋪作同為五鋪作雙杪單栱計心造,且有連珠鬥形式。部分塔芯室內施各式彩繪,不過已不是宋代原貌,而是近人增飾。每層的塔牆,都十分厚實,以底層為例,外牆厚達412米。這種結構既有利於支撐塔身,也使六和塔的整體看上去更顯堅實、勁節。塔牆須彌座上的壁龕內,早先有各種佛像,現在都不存在了。塔芯內牆四麵辟門,遊客可由此直達外部木簷廊,倚身廊窗,縱目江天,眺覽美景。塔頂為八角攢尖頂,上置葫蘆形塔刹,冠踞全塔。這件塔刹,為元代遺物,全由生鐵鑄成,高達3.55米,最大直徑約為3米。整件塔刹分成五級,刹座圓形,之上兩層覆盆,覆盆之上寶珠,寶珠之上為葫蘆,頂部刹杆呈“巾”字形,形製古樸,鑄造精細,其上有元元統二年(1334)的小楷銘文,內容大致是求福祈瑞之意。可以想見,在當時的工程技術條件下,要將這重達數噸的塔刹安放到近60米高的塔頂上穩居一方,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辛勞,需要多少人、多少年,經過多少回實踐才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智慧和經驗嗬!六和塔現有的外圍塔簷,是晚清時重新建造的,但卻淡化了清代建築的繁縟、綺麗,簷體不加任何雕飾,裝飾性構件除風鐸外,一概從簡,建築手法極為明了、簡潔,與塔身整體風格十分和諧。

塔簷層層支出,寬度由下逐層向上遞減,簷上明亮,簷下陰暗,塔簷與塔身之間的陰影處理適度、合理,遠遠望去,整座塔顯得層次分明、輪廓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塔簷外角,總共懸掛有104隻風鐸,每當勁風吹刮之時,它們就會叮當作響,宛如天外傳來的陣陣仙樂。六和塔內,最具建築科研和藝術審美價值的,是須彌座束腰上的宋代磚雕,共174組,所取題材極廣,人物、花卉、飛禽、走獸以及回紋、雲紋、團花等各種圖案無不顯露其中。這些磚雕不僅形象生動、技法高超,而且式樣也與宋代建築經典《營造法式》所載“彩畫作製作圖樣”如出一轍,是極為難得的實物資料。六和塔底層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內牆壁龕上嵌有南宋《金剛經》刻石四塊,由南宋賈昌朝、富弼等32位名士達官分別書寫。六和塔底層北麵甬道內壼門壁龕上有明線刻真武像,為明代作品。碑中刻畫之真武像,筆力遒勁,線條婉轉,形象生動,為同類刻像中之精品。六和塔的第三層,布置有六和塔曆史文化陳列,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介紹六和塔曆史及文物遺存;第二部分,介紹新中國成立後六和塔的維修情況;第三部分,展示與六和塔有關的書畫作品。豐富的圖文和照片、拓片資料,讓遊客在飽覽美景之餘,又能享受傳統曆史文化的熏陶。此外,塔內還恢複了一些古代的匾額,如乾隆時期的“初地堅固”、“二諦俱融”、“三明淨域”、“四天寶綱”、“五雲扶蓋”、“六鼇負載”、“七寶莊嚴”等七塊匾額,分別由沈定庵等現代書法家書寫。其中的內容因與塔之層數巧妙嵌合,品讀起來饒有趣味。如今的六和塔早已成了觀光旅遊勝地,是國內外遊客來杭旅遊的必遊之處。遊客們拾級而上,登臨六和塔頂,憑欄倚窗,見水天空闊,山嶺盤紓,長橋臥虹,煙波浩渺。迎著撲麵而來的江風,諦聽那幽咽作響的鈴鐸聲聲,仿佛置身於青冥之上,直欲臨風而舉,足以使人胸襟豁朗,懷抱舒展。古人曾說:“千裏江風千裏浪,一層雲樹一層天。”在這樣的情景和境界中,遊客們可以真切地品味和深刻地體驗到其中的意境,不禁流連忘返。現在六和塔旁還新建了一座中華古塔苑。走進塔苑,各個朝代、各個地區的100多座古塔,集中展現了中國塔文化的精華。仿木塔結構的標誌性建築--白塔白塔位於西湖之南,錢塘江畔白塔嶺上,與六和塔遙遙相望,建於五代吳越末期,是錢塘江的標誌性建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曾寫有《過餘杭白塔寺》詩:

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