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1 / 1)

愛女蘇西的死,使馬克·吐溫一度心灰意懶。他的家中沒有歡樂,沒有喜慶,連聖誕節也好幾年都沒過。他急切地回憶著蘇西的音容笑貌,寫下關於她的筆記,借以排遣心中的痛苦和悔恨。但當時背負的債務卻仍像一柄倒懸於頭顱上的利劍,逼迫他去寫作,去掙該死的錢。

1897年,馬克·吐溫將自己一年來環球旅行演講的經曆記錄下來,完成了《赤道環行記》。

《赤道環行記》不能算是一部佳作,但那一年的所見所聞給了馬克·吐溫太多的疑問,也使他認清了許多東西。他經曆了經濟的災難、親人的逝世,感受到美國的危機、世界的動蕩和殖民地人民的苦難;他看到了邪惡的戰爭,橫行、猖獗的掠奪,也看到了政客們厚顏無恥的嘴臉;他看穿了宗教法衣下虛偽、空洞、卑鄙的靈魂,也看穿了資本主義社會裏的現代人阿諛奉承、笑裏藏刀的罪惡本性。

馬克·吐溫的思想陷入了痛苦的深淵。他為認識這一切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也使得他對人類和人類社會的認識達到了他所能達到的最高高度。此時,誇張、荒誕、童話化等不再是為了好笑,而是為了借其融進自己冷峻尖刻的嘲諷和憤慨。

1893年完成的《傻瓜威爾遜》和1899年完成的《敗壞了赫德萊堡的人》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1900年,馬克·吐溫回到美國後,他依舊是上流社會的座上賓,處處受到歡迎和恭維。但當他麵對現實,他的心情越發沉重起來。每當他從聚會、宴請中回到家裏,或在與好友豪威爾斯、特威切爾等人的交談中,他那抑製不住的憤怒就迸射而出。

馬克·吐溫開始沉思和反省,寫下了《人是怎麼回事?》《斯托姆斐爾德船長天國遊記摘錄》和《神秘的陌生人》等作品。

《斯托姆斐爾德船長天國遊記摘錄》是一部幻想諷刺小說,最先構思於1870年左右,數易其稿後,在馬克·吐溫辭世前6個月發表。作者幻想船長在死後靈魂升至天堂,並將他的一路見聞和在天堂的遊曆記錄下來告訴人們:天國裏的人不愛彈豎琴,不願永遠年輕,用不著翅膀,背後的光環也是個累贅;天國同人間一樣,也有親王貴族,也有貧賤富貴之分。而占據顯赫地位的,與人世一樣,是那些罪犯和無賴。

馬克·吐溫用奇異大膽的想象和怪誕的手法,無情地譏笑宗教信仰的荒謬,嘲弄教會、牧師對所謂的天堂生活的鼓吹。既鞭撻了宗教的虛偽,也痛斥了人類的愚昧和輕信。

《人是怎麼回事?》則深刻反映了馬克·吐溫對人類的邪惡本性的清楚認識。他寫道:

在整個生物界,人是唯一的獨一無二的具備惡意的東西。惡意是一切天性、一切感情和一切毛病中最卑劣的品質,是最可恨的東西。單單這一點就使人類低於鼠類,低於蛆蟲,低於旋毛蟲。他是唯一以使別人痛苦為樂的動物。

一切生物都有殺生的本性,這似乎是毫無例外的;但是在所有的生物當中,人是唯一以虐殺為樂的一種;隻有人類才出自惡意。為了報複而嗜殺。

許多文學研究者根據這兩部作品和馬克·吐溫離世後發表的《神秘的陌生人》斷定,晚年的馬克·吐溫是悲觀主義者,是宿命論者。但通過對1916年發表的《神秘的陌生人》提出質疑和更深一步的研究,研究者發現,1916年的版本有很大的缺陷和漏洞。

1969年,馬克·吐溫關於《神秘的陌生人》的三種不同文本由研究者公之於世,評論界對馬克·吐溫的悲觀主義一說有了新的認識。

馬克·吐溫的第一稿原叫《年輕撒旦紀事》,寫於1897年至1900年間,是未完成稿。1916年,馬克·吐溫生前的秘書佩因等人在編輯出版作家遺著時采用了它。他們不僅刪除了一些意義重要的內容,而且任意增添人物,並采用了第三稿《神秘的陌生人》的書名。這一穿鑿附會的舉動,令馬克·吐溫的原作失去了部分原貌,也造成了許多誤解。

馬克·吐溫的第三稿,《神秘的陌生人》,寫作於1902年至1908年間,是一部完成稿。小說假托一陌生人來到1490年間奧地利的一個村莊,並引發了一連串故事。其中想象尤為豐富,事件神秘古怪,手法誇張離奇,有對人類美德的稱頌,有對科技文明的自豪,但也有一些消極、厭世的因素,但那決不是主要因素。

在字裏行間,讀者仍可感到晚年的馬克·吐溫對人世生活的留戀,對人類社會的現狀和未來的深沉的思考。所謂悲觀厭世的說法,隻能說明晚年的馬克·吐溫困於自己的世界觀和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立場,將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腐敗墮落、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和資產者的野蠻無恥,看成是全人類的共同本質。另外,此書的大部分寫於奧莉維亞病重和去世的晚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