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穀川好道和吳佩孚都想攻陷對方的陣地,可是雙方都明白在雙方都擁有超過兩百們以上重炮的情況下,出動步兵進攻是極其不明智的,兩人都不是乃木希典。就這樣中日炮兵在戰場上成為了主角,步兵直接轉業成為了工兵,雙方的步兵都在盡可能的加固和完善自己的防禦陣線,因為他們明白炮兵過後還得要步兵去進攻和防守。就這樣中日雙方進行了兩天的炮擊,最後雙方都後勤都受不了了,沒有充足的後勤支援炮戰就這樣虎頭蛇尾的停了下來。雙方明白接下來的戰鬥才是正真的戰鬥。
9月14日日軍開始出動步兵進攻了,這是山東台風過後的一個難得的好天氣。中日之間的重炮已經很少開炮了,雙方都在積蓄力量等著最後的對決。日本人在四天內就將國內的三萬餘人的老兵補充到各部隊中,這樣日軍總兵力就有十三萬餘人這是中國軍隊的兩倍。日軍的首先出動的是第三師團,這個在登陸場被滅了差不多一半的師團在得到補充後實力馬上得到了恢複。在師團長仙波太郎的帶領下所有的日軍士兵都頭戴“月經帶”,貓著腰向中國軍隊的陣地發起了豬突式的進攻。
這個時候中日雙方在戰場上唱主角的是75mm速射炮。中日兩國在這點上很相近都是師從德國,唯一的差別在於邊防軍在學習德國的基礎上融合了二十年後的美軍炮兵TOT戰術和改變了炮兵從屬於步兵的地位,相比較而言中國炮兵更具有獨立性不再是從屬於步兵,雙方的地位是互相配合。兩位師出同門的東亞大國開始在山東的大地上進行殊死的搏鬥,這是一場對兩國都很關鍵的戰鬥。原本在吳佩孚和長穀川好道眼裏要進行很久的拉鋸戰,在僅僅開戰第一回合後,吳佩孚和長穀川馬上就發現了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是一個可以一決生死的大問題。
第三師團在首波進攻中出動了第二十九旅團,上萬人從第三師團的陣地出發。日軍的波浪式進攻的確實很厲害,如同潮水一樣一波連著一波不斷地向著岸上湧去,仿佛是要將所有敢於阻擋它的一切洗涮幹淨。第五師的陣地同樣不是那麼容易攻下的,它是由一係列的明暗碉堡組合而成,碉堡之間配有明暗兩條通道相連,這是一種典型的一戰時的戰壕戰套路。輕重機槍,戰壕和鐵絲網成了戰場上的可怕殺手。日軍是第一次嚐試到戰壕戰的厲害,在缺乏重炮的情況下日軍第一次進攻就丟掉一千多具屍體撤退了。日軍撤退並沒有使邊防軍停下,戰壕後麵的邊防軍第三師是突擊主力,他們的一個旅隨著日軍的後退而向日軍發起逆襲,日軍在慌忙中開始進入陣地進行防禦戰。日軍的防禦戰使他們的弱點很快暴露在吳佩孚的眼裏,日軍不會防禦,或者說日本就根本沒有防禦意識。雖然中國軍隊沒有一次性的突破日軍的防線,但是在吳佩孚眼裏那哪是完整的防線,簡直就是漏洞百出的土坑。
吳佩孚發現了日軍的死結所在,作為日本軍人的長穀川好道當然更加清楚日軍在防禦上的德行。日本人的陸軍建軍思想是師從德國,可是德國人留下的軍事遺產裏就根本沒有“防禦戰”這個名詞。德國人從拿破侖時代之後就隻有他們打別人,還沒有挨過打,所以他們教不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呢?不管是甲午戰爭還是日俄戰爭,也都沒挨過打,所以在他們的思維裏麵根本就沒有“防禦戰”這個詞了。如此一來日軍的防守和進攻就已經脫節,隻要抓住機會就能給日本人以重創。長穀川好道一見自己的手下防守如此慘不忍睹,就隻有在質量不行的情況下用數量來頂替,他將日軍陣地將強了一個師團的防守力量。這樣在中國人進攻的時候,就可以有前麵的部隊消耗中國軍隊的力量,然後馬上將後置師團投入反擊將中國軍隊趕回去。還別說日本的方法雖然不這麼高明,但是能拔瘡的就是好膏藥,日軍的方法是中國軍隊一時半會也不能突破日軍的防線。中日雙方就這麼著你來我往的用步兵不停地進攻著,誰也奈何不了誰。中日兩國的步兵也每天在不停的消耗著,中國每天一個兩千人的團沒有了,日本人一個近四千的聯隊也消失了。雙方指揮官心裏都心疼的不行,但是雙方就像是一對輸紅了眼的賭徒不肯下賭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