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軍從開戰鬥現在的戰果的確是陸振華驚喜萬分,以不到兩萬人的代價換取日軍近四萬人的傷亡。邊防軍的戰果不斷的在北疆幾省傳開,所有的人都高興萬分。陸振華卻在濰坊地區差點急白了頭發,吳佩孚每天消耗的炮彈都在五百噸以上,現在陸振華根被就不可能將物資運到前線去。吳佩孚的電報由第一天的一天兩三封請求炮彈支援,到現在的每天十幾封的專門請求後勤支援的電報。陸振華和蔣百裏的援軍計劃也被山東的黃泥給拖住了,近十萬大軍陷在黃泥中動彈不得。現在濰坊的十二十三兩師走了三四天才到平度,高密出發的第四師也好不到那裏去現在也就到答萊西地區。由濟南增援的二十一師已經坐火車低到青島市區,第六師和第十四師也趕到了濰坊就收了十二十三師的陣地。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三個師在濟南駐防。
戰爭已經進行了四天中日士兵在山東大戰著,世界各國對於這場戰爭都有不同的反應。在中國代表著中央政府的袁世凱這時候是嫉妒又羨慕,嫉妒邊防軍在外蒙古打敗了俄國人後現在又同日本在山東打得有聲有色,現在邊防軍在中國百姓心目中的分量是很重的,今後想收服邊防軍隻怕是難中之難。羨慕的是邊防軍的驍勇善戰和裝備精良,用段祺瑞的話說邊防軍就是一群黃皮膚的德國軍團。他們頭戴德國式鋼盔,身著德國式軍裝,腰上係著德國式的武裝帶,腳上穿著德國軍械,再加上整齊劃一的德國製式裝備。除了不說德語,就連英國人都說這是德國的外籍軍團,德國原駐華公使曾經自豪認為“隻是一支不是德國的德國軍隊”,整個世界都沒有比這支軍隊更像德國軍隊的軍隊。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中央軍各將領都十分眼饞邊防軍的裝備,特別是炮兵裝備。一些在外領兵的北洋將領如馮國璋,曹錕和王占元等人都偷偷摸摸的跟陸振華有私下軍火交易。買不起大口徑重炮,就買75mm和105mm榴彈炮山炮,反正價格比國外的便宜而且質量也不差。就這樣從手槍到大炮,從火藥到炸彈,陸振華同北洋中央軍的走私生意是十分火爆,最後連袁世凱都驚動了。沒想到袁世凱在阻止不了的情況下,也加入都武器交易的行動中來。袁世凱不想自己的軍事力量同陸振華的邊防軍拉的太遠,所以隻有不停地裝備由太原和包頭生產的武器。
中國南方的半獨立的勢力,看見邊防軍的戰鬥力,為了保住自己的地盤都不約而同的派人找陸振華進行交易。沒辦法現在全中國能生產武器的地方就那麼幾家廠,而且質量和產量都不這麼樣,外國現在基本已經斷絕了同中國的軍火交易,最後都隻有找陸振華進行交易。在這點上陸振華的人品是沒話說的,武器都是嶄新的,連黃油都沒有擦去,價格也沒有多大變化。就這樣各省的軍隊都開始換裝了,陸振華將最開始生產的和一批最早進口德國的軍火全部都賣給中國各省的都督。沒錢也行,陸振華什麼都要,像鐵礦石呀,糧食呀,棉花呀,豬鬃呀等等都可以拿來換武器。
中國的百姓通過記者每天都了解山東的最新戰況,一時間中國所有的報紙的印刷是印了又印,還是不能滿足百姓對報紙的需求。中國所有的百姓不管你是不是字,你要是不拿一份報紙都不好意思跟人在街上打招呼。據說當時上海每個在街上的人不論男女老少都是人手一份報紙,空手的一般都是外地剛到上海的,就連拉黃包車的都準備好了幾份報紙在車上,他們自己不看,而是讓坐車的人看,英國的記者曾經發出這樣的感慨“整個上海的人都在閱讀報紙”。中國百姓為什麼這麼關心戰爭了,很簡單中國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現在已經七八十年沒有在對外戰爭中取得過大勝利,中法戰爭不敗而敗,外蒙戰爭隻是雙方的小衝突。現在是中國人同列強之一的日本在作戰,如果能取勝那麼我國就可以收回一大批失去的權利。中國太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了,中國百姓也太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了,中國的各個階層都需要這場戰爭的勝利。所以不論男女老少都想充分了解前線的戰況,報紙就成了寄托中國四萬萬同胞對勝利的渴望。
交戰的另一方日本現在也在東京吵成一團,首相大隈重信不想擴大戰爭規模。但是日本在個四不像的怪獸已經不是他這個所謂的首相所能掌控的,日本掌握在長州藩的陸軍軍閥和薩摩藩的海軍軍閥手中,山縣有朋才是日本的真正主宰。長穀川好道想了兩天的計劃很符合山縣有朋的口味,陸海兩軍從天津和連雲港兩地分別各登陸兩個師團,南北對進消滅中國邊防軍在山東的主力部隊,強迫中國將北疆德國人援建的重工業項目全部賠償給大日本帝國。這樣就可以擺脫大日本帝國對英法美的依賴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日本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