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大家都來搞集權(2 / 3)

1914年3月18日為了裝點門麵,袁世凱搞了一個由社會名流和政客組成的“約法會議”,負責起草《中華民國約法》。5月1日,這部《中華民國約法》公布。

關於這部《中華民國約法》,各學界評價相當低,一言以蔽之:已經幾乎體現不出共和含義,而充滿了獨裁味道。

袁世凱在謀劃政治事務的時候也沒有放棄對地方實力派的的打壓,首先袁世凱就任命陸振華為北疆巡閱使,將山西都督的職務給了新近投靠的閻錫山,接著又任命馮玉祥為赤峰鎮守使,結果是陸振華既不反對也不承認,閻錫山和馮玉祥二人都跑到天津居下不去赴任。陸振華同樣將派人將張強擊斃在大總統府門口,這也使袁世凱暫時放棄了對付陸振華的打算。

但是黎元洪就沒有這麼幸運了,1913年12月,袁派段祺瑞到湖北。段祺瑞在漢口下火車後渡江見黎元洪,商量整頓軍隊之事。公務了結,黎元洪送段祺瑞過江上火車。不料兩人上車之後段祺瑞反而下車,把副總統留在車上。與此同時任命段祺瑞代湖北都督的總統令也就下來了。原來段祺瑞將黎元洪扣在火車裏了,直接押送到北京去了。但兩個月後袁世凱又令段芝貴接任湖北都督,段祺瑞回陸軍總長任上,他這個湖北都督,純屬過渡。

從1914年5月起,袁世凱按照新約法,更準確地說是隨心所欲地對政府機構進行了改組。5月1日,袁世凱下令撤銷國務院,在總統府內設政事堂。政事堂的權限略仿照前清軍機處,凡一切軍國大事皆由政事堂議決施行。袁世凱實行********政治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製造派係,利用矛盾,使其互相牽製。政事堂除設國務卿外,還有左右丞二人,其地位略低於國務卿,也直接對袁世凱負責,用來防止出現國務卿專擅的局麵。袁世凱以秘書廳原班底成立了一個內史監,專門負責辦理關於大總統切身政務機密者。

1914年5月8日,袁世凱下令撤銷總統府軍事處,而成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了進一步直接控製軍權,不久,袁世凱就以北洋軍暮氣沉沉為理由,決定在統率辦事處下另行編練模範師。6月30日,袁世凱又下令各省都督改稱將軍,督理本省軍務,其性質僅為統率辦事處派出代管當地駐軍的指揮官。

5月23日正式公布。改民政長為巡按使,改各道觀察使為道尹,裁撤各省內務、實業、教育各司,於巡按使署政務廳之下設置總務、實業、教育各科。規定巡按使為一省民政最高長官,一律由中央任命,不許保薦。

袁世凱的中央集權有力的打擊了地方勢力,改善了了中央財政,但是也出動了北洋內部的既得利益者。在袁世凱還能有權威的時候沒有什麼顯現,一旦顯現就會徹底的瓦解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

就在袁世凱大規模的進行中央集權的時候,袁世凱的老對手孫文也開始了他的毀黨再造黨的集權運動。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逃亡到日本。他從二次革命的失敗中深切感到:國民黨內部思想混亂,組織嚴重不純,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於是,他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孫中山認為,“二次革命”失敗,非由袁氏兵力之強,而是黨人自由散漫,不肯聽黨魁的話,特別埋怨黃興自以為是、獨斷獨行,以致坐失良機,受製於人。他打算毀黨造黨,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然後致力於“三次革命”。對於“三次革命”,他認為日本為中國緊鄰,應當主動爭取日本的援助,“日助袁則袁勝,日助我則我勝”。

黃興則認為,“二次革命”失敗並非真正的失敗,不過是金錢暴力暫時戰勝公理正義而已。他承認自辛亥革命以來,革命黨人虛驕成風,為國人所不諒,今後隻要端正黨風,培養一支德才兼備的隊伍,最後就一定能夠戰勝袁世凱,沒有毀黨造黨的必要。對於孫中山的嚴厲指責,則列舉一係列的事實為自己辯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