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大家都來搞集權(1 / 3)

1913年的二次革命開創了中國的第一例以武力來解決政治問題的先例,從此中國就陷入了內戰的深淵。袁世凱撲滅二次革命收獲頗豐,首先擴大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政府的統治區域: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正式被北洋政府統轄,北洋的統治區域首次達到長江流域;其次,打擊了政敵。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的主要對手國民黨已經流亡日本了,他現在就開始謀劃剩下的兩個敵人:陸振華和黎元洪。最後,北洋獲得東南財富之地,充足的賦稅可以使袁世凱繼續擴充他賴以生存的北洋軍了,到年底北洋軍已經擴充到15個師和大約10個混成旅。袁書凱開始嫌棄議會和內閣礙手礙腳了,在大量的軍隊和充足的賦稅令袁世凱開始謀劃自己的獨裁之路,他要集中權利。

袁世凱開始籌劃權力集中。其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就是,將臨時大總統變成正式大總統。

根據《臨時約法》,先由國會製定正式憲法,然後根據憲法選舉正式總統。其時,國會裏國民黨還占著多數,為了取得國民黨的支持,袁世凱的做法是威逼利誘。在袁世凱的策動下,大批國民黨員紛紛發表聲明脫黨,有的還轉而投靠進步黨。

為了迎合袁世凱的心意,議員們告訴老袁,可以先選正式大總統後製定憲法,當年民主國家美國就是這麼幹的。既然議員們提出了“倒裝把戲”,國會就匆匆起草了一個《總統選舉法》,10月4日公布,10月6日正式選舉。為了陪襯總統,國會把“共和元勳”黎元洪拉出來,作為競選對手。

10月6日上午,到會議員759人,按規定得票必須超過四分之三,即570票才能當選。但由於是無記名投票,仍有不少議員對袁世凱心存不滿。第一輪投票,袁世凱得票471張,第二輪投票得票497張,均未能達到法定的多數。

按照《總統選舉法》,兩輪投票未能選出,應延至第二天再選。袁世凱的手下似乎早已預料到會出現“意外”,提前“動員”了3000多人的“公民團”。據《北洋史話》描述,這些人由便衣警察、憲兵組成,他們圍堵在國會門口,大喊:“選不出總統不許出場”、“我們要袁大總統當選”等口號。這可苦了議員們,一天未曾進食不說,有的大煙癮發作,涕淚交流。無奈之下,主席隻好宣布,接著再選。按照規定,第三輪隻要過半數即可當選。議員們強打精神,忍饑挨餓,匆匆投票。結果袁世凱得票507張,終於當選。

選舉“鬧劇”結束後,場外“公民團”高喊“袁大總統萬歲”,然後領賞去了。可憐那些饑寒交迫的議員一直到晚上10點才恢複自由。

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時,參議院全票通過,相當風光。現在選正式大總統,三輪投票才勉強當選,袁世凱有點惱羞成怒,決定解散國民黨。沒當選正式大總統之前,袁世凱還需要借助國民黨籍議員為他辦理法律手續,現在袁世凱已經是正式大總統了,這些國民黨籍議員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按照袁世凱的想法,國會中的國民黨員早就是一盤散沙,不會有任何阻力。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反對解散國民黨的恰恰是國民黨的對手進步黨。這樣一來,所謂國會就無法滿足法定人數。雖然進步黨對國民黨沒有什麼好感,但他們有個底線,就是要維護共和體製,哪怕這個共和隻是個空殼子。如果國民黨是非法的,國會肯定因人數不足而垮台,進步黨生存的政治空間也就不存在了。袁世凱以“亂黨首魁與亂黨議員潛相構煽”為由解散國民黨,所有機關和支部也被勒令解散,有438名國民黨籍議員被取消資格,收繳證件。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壇最大的政治勢力之一瞬間土崩瓦解。

這樣一來,所謂國會就無法滿足法定人數。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幹脆下令解散國會。梁啟超等進步黨人雖然憤慨,但也無可奈何。2月12日,“名流內閣”倒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