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的,我們要先建設師範學院。”蔡元培說道。
“算了,我不管了,你老自己招人吧,現在教育司連你就七個人,要招聘誰你自己拿主意。另外我給你一筆特別經費專門為到處挖人才支出。”陸振華笑著說。
就這樣陸振華將自己最不熟悉的部分交給了蔡元培。蔡元培兩年時間內在西北建成了由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教育體係。同時為西北建成了各類高校十六所,使西北成為我國受教育程度最高地區。同時陸振華還配合出台了《教育法》強製命令十四歲以下孩子必須上學,學生免學費和書本費,學校管兩頓飯,每個學生每天一杯豆奶和一個雞蛋。這樣一來陸振華在四省的教育經費一下子飆升到2700多萬。陸振華還是一如既往的支持蔡元培的教育改革,同時遵守教育不插手的約定,一生都沒有擅自對教育做出任何人事安排,即使在學生大罵陸振華的時候。
1912年11月1日同蒲鐵路正是開始動工修建,這次鐵路建設依然采用分段施工的的方式開始進行建設。全長865公裏,以太原為界,分為北同蒲和南同蒲。南同蒲複線鐵路隻用了一年時間就修建成功。北同蒲線雖然線路短一些但是路況要複雜一些有了十五個月修建完成。同時在1913年開始修建的還有太焦鐵路,陸振華為西北構建的鐵路樞紐工程正式啟動。整個山西到處都是一片工地一樣,缺少現代化的工程機械,人民就用鋤頭挖,用籮筐抬,將一座座大山變為通途。那時候的人缺乏現在人的“聰明”,不論男女老少隻要是在工地上幹活的,就各盡其力。年輕力壯負責開山炸石,其它的男人負責將碎石運走,女人負責供應工地上的後勤。小孩不應該叫他們小孩了,這個時代十二三歲就是家裏的半個勞動力。他們兩個人一組在後麵負責用碎石鋪路,協同青壯夯實路基。
鐵路施工還是會出現意外,在臨汾呂梁山脈的一處施工現場。開山放炮的時候出現了啞炮,幾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坐在石頭上用力吸著煙嘴,大家都不說話,隻是不停地的吸著煙,這時一個臉色醬紫的男人站起來說:“讓老天爺來決定吧!如果出了事,我們負責照顧他的後人。”
其他幾個男人沒說什麼就是點了點頭,不一會一個男人手裏拽著七根路邊的枯草莖稈說道:“老規矩,最短的人去,你們先抽,最後一根是我的。”說完就將雙手握在一起隻是露出七根枯草。
大家都沒說話,直接上前隨手取了一根。到大家全部都取完時,大家一起將手裏的枯草伸出來比試長短。
“你們幫我照顧一下兩個娃,要讓他們讀書。”說完最短的那個男人就往炮眼那邊走去。其餘的人都在原地吸著煙。這時“轟”的一聲,所有的人都站起來向炮響的地方看去,大家都知道隻怕是凶多吉少。路依然還要往前修,前麵是否還會有危險就無法預料。死者的家屬沒有哭鬧,在辦完喪事後依然全家老小一起上工地幹活,他們要為孩子們多攢一些錢,將來讀書肯定要花很多錢。
陸振華在得知這件事情後,決定為我們的農民兄弟做點什麼。他們不可能隻是為了每天管吃管喝加五斤麵粉就上前去拚命的,他們隻想讓自己的家人活的好一些。在中國幾千年的時間裏農民可能就是在毛主席時代是唯一活的有尊嚴的時代,到了二十世紀末期這個最為樸實的名詞被中國人毀了,他成為了一個侮辱性的詞語。陸振華首先將所有的鐵路施工傷殘人員按照士兵傷殘待遇進行撫恤,第二就是取消五十畝以下的土地農業稅。這樣就能最大限度的減輕農民負擔。
在1912年到1913年的兩年裏西北四省開始建設了三十七個大型工程,所需要的勞動力達到幾百萬人,再加上四省原有的經濟建設。整個四省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西北緊缺的人才從上海、天津、北京、武漢和廣州流向四省;各種原料物資也都源源不斷的往四省流去。而四省出產的工業機械設備特別是麵粉機械源源不斷的流向全國各地,正像當時日本報紙上說的那樣:“在支那地區,大日本帝國的工業產品在逐漸被擠出市場。高檔精密機械上我們競爭不過歐美,中低檔產品我們現在必須同中國自己的產品進行廝殺,原本利潤就不高的產品越來越沒有市場。現在我國對支那的麵粉機器出口不但已經停止了,而且上個月竟然還從支那進口了上百台機械。如果大日本再不奮起直追,今日之麵粉機械就是明日之日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