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朝廷調集50萬大軍,派尉屠睢、任囂、趙佗等人,分兵五路,征伐嶺南地區。秦軍進入南越之後,遭到越人頑強的抵抗,加上後勤補給困難,戰事處於膠著狀態。為了解決物資運輸問題,秦始皇派監禦史祿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之間的水道。秦軍繼續苦戰,深入到西甌地區。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又征發嚐逋亡人、贅婿和商人,投入到戰爭中去,終於平定了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後來,秦朝廷不斷遷徙內地民眾和罪犯,來到嶺南地區駐守,從而加強了這裏與內地的聯係。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這種統一的政治格局,奠定了中國曆代的基本疆域,推動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漢民族的形成及與周邊少數民族的聯係,具有劃時代的偉大意義。我們廣州就是秦朝時期納入中國版圖的。
﹙四﹚法律製度
秦始皇在位時期,根據秦王朝的實際需要,從以水德主運出發,把商鞅變法以來的各種律令加以補充、修訂,構成一部比較完整的《秦律》,頒行於全國。但是秦朝的法律很殘酷,什麼割鼻子,麵上刺字,五馬分屍等刑法秦朝都有。
(五)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位時期,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實行了新的文化政策:
一是統一文字,即廢除六國原有的文字,把整齊的小篆作為標準文字,把簡化的隸書作為通用文字,在全國範圍內使用。小篆是李斯以秦國通用的大篆作基礎而製定的一種形體勻圓、筆畫簡略的規範文字,隸書是程邈根據當時字體的演變特點而製定的一種形體飄逸、書寫簡便的新型字體。秦王朝統一文字,作為一次全國性的文字改革活動,有助於漢字係統的全麵推廣,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展。
二是統一思想以法家思想治國。秦統一天下以後,適應曆史發展的慣性,選擇法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法家思想主要是商鞅、韓非的政治思想。商鞅認為,治理國家的目標,是實現國家的富強;治理國家的手段,是推行“農戰”方略。國家要想富強,就必須發展農業生產;發展農業生產,就能增加國家收入;增加國家收入,就能搞好軍隊建設;搞好軍隊建設,就能提高軍事力量;提高軍事力量,就能打贏對外戰爭;打贏對外戰爭,就能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奪取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就能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和戰爭相互促進,使國家走向富強。秦始皇因為推崇法家思想,特別重視法製建設,製定出各種國家法令,在秦王朝的政治生活中,各級官府必須貫徹執行法令,一般民眾要跟官吏學習法令,最終把國家法令落到實處。
三是焚書坑儒。秦始皇在鹹陽宮設宴,一群博士為他做壽。仆射周青臣稱頌秦始皇的功德,說天下平定之後,實行郡縣製,使每個人都得到安樂,遠離戰爭的禍害,而博士淳於越主張分封製,趁機勸秦始皇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作為朝廷的輔助,保障國家的長久安定。秦始皇讓群臣討論。秦始皇讚同李斯的建議除《秦紀》、有關醫藥、卜筮、農桑的書籍和博士收藏的《詩》、《書》、諸子著述外,銷毀所有私人藏書;私人談論《詩》、《書》者,一律處以死刑。秦始皇重用方士煉造仙丹,尋找奇藥,始終得不到回報,一些方士、儒生私下散布不滿言論,批評秦始皇的做法,加上侯生、盧生兩人擅自逃跑,秦始皇聞訊大怒,就派禦史嚴加查辦。這些人相互告發,牽連出一大批方士、儒生。秦始皇親自劃定460人,以妖言惑眾的罪名,把他們坑殺於鹹陽。這就是“焚書坑儒”事件。說道尋找仙藥了,據說日本人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他們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到達的仙島就是日本,所以可以說我們是日本人的祖宗。
(六)交通設施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改善全國的交通狀況,開始大規模地修築馳道。其中有兩條主幹線:包括上郡道、臨晉道、東方道、武關道和西方道。上郡道起自高陵,通往上郡;臨晉道越過黃河,通往河東、上黨等地;東方道經由函穀關,通往三川、河內等地;武關道經由武關(在今陝西商州),通往南陽、南郡等地;西方道經由今隴縣,通往隴西。此外,有棧道越過秦嶺,通往漢中地區;直道起自雲陽(今陝西淳化),通往九原(今內蒙古包頭)。
值得一提的是,秦始皇二十年,在開發嶺南地區的過程中,為了方便運送軍隊和物資,秦始皇派監禦史祿負責開鑿靈渠,把湘江和漓江連接起來。靈渠作為一個古老的運河,溝通了長江、珠江兩大水係,成為中原與嶺南地區之間的水路交通要道。在開發西南夷地區時,秦始皇派常頞調動民力,利用原有的僰道,修築成通往滇地的“五尺道”。這樣一來,秦朝廷頒布政令,就可以經過棧道、金牛道和五尺道,迅速送達西南夷地區,從而拉近了西南夷與內地的聯係。
總起來說,秦始皇的政治作為,連同秦王朝的諸多建樹,實現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曆史轉折,開啟了秦漢以降的文明進程,成為中國曆史上的一座豐碑。
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無論在生前還在死後,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人們從不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出發,評價秦始皇的功過是非,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有人說他是曠世暴君,認為“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賈誼:《新書?過秦下》。;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認為“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個世界,是聖是魔,未可輕議”李贄:《史綱評要?後秦記》。。這真是褒貶異趣,毀譽徑庭。所以,現在必須從功過兩方麵,對於秦始皇做出客觀的評價。
先說秦始皇的功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完成統一的大業,二是維護統一的建製。
秦之所以能統一天下,主要有三個基本條件:首先,統一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是曆史發展的大趨勢。春秋戰國以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聯係;各諸侯國實行中央集權製,為建立統一國家創造了條件;華夏族和周邊各部族不斷融合,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民族共同體;社會各階層經受長期的戰爭,都希望得到和平與統一的局麵;中國在完成區域統一之後,正朝著天下統一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