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振華在姬堂村住下來,他白天就找幾本兒童啟蒙用書和康熙字典學習繁體字,以前上大學雖然也練過,但是畢業這後就放下了。下在又要撿起來再學,不過很快不到一個月就能寫一手漂亮的正楷,不過不是毛筆字是鋼筆字。陸振華在學好字以後就主動幫助老師授課,教學生數學和曆史。
陸振華是文科出身,大學學的是金融,但是應試教育出身的他並沒有忘掉曆史知識,所以陸振華找了幾本漢唐的史書就自己編寫教學大綱,教學生學習秦漢唐三朝的曆史知識和外國的曆史。陸振華教授的曆史與當時的老師教的不同,他以時間為線索,突出人物,就像金庸的小說一樣,所以很受高年級的學生喜歡。村長王賢禮讓人把陸振華安排到學堂就沒管。當他聽兒子說陸振華的書教的好的時候就偷偷的去聽了一次課。
陸振華正好將中國秦朝曆史獎秦始皇。陸振華就在上麵站著說:“秦始皇的人生道路,是一個始終充滿暴力、血腥和陰謀的過程,是一個逐步走向權力巔峰的過程,從身處異國的王孫到歸國繼任的國王,從受製於人的秦王到唯我獨尊的皇帝,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出生,到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繼任秦王,是秦始皇的少兒時代。
第二階段,從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五月繼任秦王,到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五月親政,是秦始皇的傀儡時代。
第三階段,從秦王政九年(前238年)親理朝政,到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自稱皇帝,是秦始皇的統一時代。
第四階段,從秦王政二十六年自稱皇帝,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沙丘病逝,是秦始皇的獨裁時代。”
陸振華說完就在黑板上做出簡單的把概況寫出來。轉身就接著說:“我們上堂課已經講完了四個階段,我讓大家回家思考一下,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有誰可以回答一下。”說完就看著下麵的同學。一時間大家七嘴八舌的把秦始皇一身的十幾都說了出來,陸振華將將其中的要點寫在黑板上,等學生說的差不多的時候就說到:“很好,大家能說出這麼多來就說明大家都認真想過,但是有一點大家做的不好,就是未能仔細地總結。你們想一想這人一生經曆的事情無數,死後要給他一個諡號,你們不能給的太多了吧。下麵就讓我們一起總結一下。”陸振華說完就在黑板上寫:政治體製。邊寫邊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為了維護和發展統一局麵,在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和交通諸方麵,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製度,采取了一係列有效的措施,奠定了中國傳統政治的基礎。
(一)政治體製
一句話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縣製。
在治理國家方麵,秦始皇非常重視中央行政建製,設立丞相、禦史大夫、太尉等高級職位,協助處理國家事務。丞相作為百官的首長,具體負責行政事務,包括參與朝政、主持朝議、封駁詔令、選用官吏、審計地方治績等。禦史大夫作為丞相的副手,主要負責監察百官,管理公文圖冊。秦朝的太尉一職是秦始皇兼任他本人獨攬軍權。丞相、禦史大夫之下設立九卿,其中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衛尉掌管宮門衛屯兵,中尉掌管京畿警衛,廷尉掌管司法事務,治粟內史掌管財政事務,少府掌管山海池澤之稅和官府手工業製造以供應皇室的需要,將作少府掌管修建宮室,典客掌管民族和外交事務,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宗正掌管皇室屬籍,博士負責圖書收藏。秦朝廷遇有重大問題,召集丞相、禦史大夫與諸卿共同商議,由秦始皇親自裁決。
在地方行政建製上,秦始皇采納李斯的建議,徹底廢除分封製,全麵實行郡縣製。起初全國共有36個郡,隨著對周邊地區的拓展,後來增加到48個郡。每個郡設立郡守,負責管理本郡事務,另有郡尉掌管軍事,郡監(監禦史)掌管監察。郡下轄若幹縣,有萬戶以上者設令,萬戶以下者設長,令、長管理本縣事務,另有縣尉掌管軍事,縣丞掌管司法。郡、縣長吏都由朝廷任免,由此加強了中央集權。
(二)經濟製度
實行土地私有製,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即秦統一天下六年之後,命令土地私有者向官府呈報占有土地的數額,官府根據呈報的數額征收租稅。這意味著在全國範圍內承認土地私有權,從而正式確立了土地私有製。
為了統一征收租稅,秦王朝采取統一貨幣、度量衡的政策。廢除以往的各種貨幣,統一貨幣為兩等: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製作圓形方孔。很多人給銅錢叫‘孔方兄’就是從這時的銅錢外形得來的。金幣供皇帝賞賜之用,銅幣主要作為流通媒介。廢除以往的各種度量衡器具,以商鞅變法時確定的度量衡製度為標準,製作統一的標準器具,推行到全國各地,並且定期進行檢測,以保證度量衡器具符合法定標準。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建立新的經濟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軍事措施
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征百越。
秦始皇統一中國,除兼並山東六國之外,還包括對周邊地區的拓展。當時,匈奴作為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威脅著秦王朝北部邊疆的安全。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派蒙恬率領30萬大軍,準備反擊匈奴。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集中優勢兵力,窮追猛打,迅速收複了河南地(今河套地區),接著乘勝進軍,又攻取了高闕、北假(在今內蒙古烏加河以北),在這裏設置了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同時,秦朝廷遷移大批罪犯,來新設諸縣屯戍。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又下令遷移內地民眾3萬戶,到北河、榆中地區定居。這一地區稱作“新秦”。秦王朝大規模的移民實邊,不僅有力地遏製了匈奴的侵擾,而且促進了西北邊疆的開發。為了加強對匈奴的抵禦,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從全國征調大批民眾和罪犯,配合戍邊的軍隊,把以往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築成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